中国距离数学强国有多远?(4)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6-04 15:47:57
浏览

2017年,数学中心争取到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获得5年1.45亿元的研究经费。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建设的迄今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为此,数学中心每年都从项目经费中拿出600万元,专做“国际交流合作”这件事。

——开展为期6个月的针对跨学科、综合性问题的“学术年”活动;

——针对数学重大难题,组建由海外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进行攻关;

——开设前沿问题讨论班,由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名家主讲;

——聘任张益唐、范剑青、陈贵强等10余位著名数学家担任中心特聘研究员,每年来访2~3个月;

——每年邀请菲尔兹奖得主来中心合作交流。

现在,数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越来越觉得,这里有法国CNRS的身影,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味道,有国际性高水平数学研究中心的样子了。

人才“卓越”,成果自然也“卓越”。4年多来,数学中心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周向宇团队解决了多复变函数的核心问题“最优L2延拓问题与Demailly强开性猜想”,美国《数学评论》评价其为“近年来多复变与代数几何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郭雷等解决了智能群体趋同的最小半径问题,被应用数学顶尖杂志《SIAM评论》作为特选论文;首次在多自主体系统的集体行为分析中给出原始Vicsek模型严格分析,突破了20多年的未解难题……

2017年9月,9位国际著名科学家对数学中心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数学中心是“世界一流数学与数学科学中心之一”“带动中国其他数学机构发展的火车头”。

探索自我育才之道

“招一个优秀人才非常不容易,这是哪家单位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西方国家也一样。”席南华说。由此,加大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必然成为数学中心人才战略两翼中的重要一翼。

数学中心把目光投向高校,希望从中寻找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热爱数学的本科生。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首招本科生。首届学生中不乏全国奥数金牌获得者、数学竞赛选手。

在中科院科教融合战略的统筹部署下,数学院与国科大决定共建数学科学学院,后由数学中心负责。“我们按照高标准的精英教育、培养数学家的目标,配备老师、设置课程,希望通过长时间培养,遴选出一批未来的数学家。”高小山说。

为此,席南华、周向宇、袁亚湘等院士纷纷走上讲台,从基础数学课程讲起,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组织考试也都亲力亲为。受此感召,一批“杰青”、科研骨干也纷纷承担了相应的专业课程。

教材包括“难度很大”的莫斯科大学卓里奇的《数学分析》、柯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等,国内只有国科大与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在使用。

自2015年以来,数学中心以学术卓越支撑了国科大的数学科教融合。在2016年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系统科学两个学科均获评A+;以席南华为负责人的国科大40人“数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首届数学系本科生不负所望,展现出“很强的科研能力”。2014级贾璧宁的毕业论文,解决了数学大师、Wolf奖获得者Arnold与Avez的专著Ergodic Problems of Classical Mechanics中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

首届本科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数学院或出国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