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数学强国有多远?(3)
万昕刚入职不久,杨乐便找他长谈了一番。“希望你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做出一个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杨乐提出了明确要求,万昕决定为此“拼一下”。
在不少人眼中,数学中心的学术环境与拥有9位菲尔兹奖获得者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很像。比如考核不数论文或者单纯看引用率,而是主要考虑其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发展前景。其中,国际同行的意见是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每年考核,我们只需写一个报告,说明写了什么文章、做出了什么结果,由国内外同行进行评估,有些尚未公开发表的工作也可以写进去。”万昕说。
在这里,科研人员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从而可以充分开展学术研究。长期,是以至少4年为一个周期;稳定,是保证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人员经费。此外,在职称评审上不看头衔、不数论文和SCI,而主要看3篇代表性论文。
高小山介绍,有些做重大课题的研究人员,只有少量甚至没有论文发表,学术委员会则通过其已有论文的水平、进展的重要性来研判未来可能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而决定其职称晋升、成果评优等。
这两年,万昕就在这样的宽松氛围下潜心作研究,他也没有辜负杨乐的期望。2017年,继Kato、张伟等学者的研究进展,万昕和合作者证明了更为一般的非正规情形下秩为0与1时的BSD公式,被同行称为“集数十年来发展的几乎所有方法之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同为“算术代数几何卓越创新国际团队”核心骨干,田野比万昕更早进入数学中心。他对这里宽容纯粹的科研氛围感触更深。“我几乎没有在‘跑经费、争项目’上操过心。”他说。
有一次,他的一个项目临近结题却尚未取得重要进展,杨乐专门为他申请了专项科研经费,全力支持他继续研究。“只要是好的问题、深刻的问题,中心都会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田野对此尤为赞赏。
全球严选 国际触角
宽松并不意味着毫无压力,自由也不意味着没有约束。数学中心“优待”人才的同时,又对他们要求甚“严”。
2018年,被视为数学界“新星”的万昕已经被国内外大多数同行认识。他申请晋升研究员时,评审委员会邀请了数位国内外顶尖数学家做评审。
“被国际同行都认可的成果才能算是重要成果。”高小山解释说,数学中心的晋升考核全部采取“国际同行海外评审”机制。晋升研究员需要10名专家评审,其中至少8名是国外专家。
如此严格的评审标准,体现的正是“严把人才关”的要求,它同时对应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向菲尔兹奖进军。
自2017年起,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数学中心启动了国际特聘博士后计划。特聘博士后来自国际最顶尖学校,每位入选者可获得30万元资助。截至2018年底,已有100多人申请,10人入选。
数学中心对新聘科研人员实行预聘—长聘(tenure-track)制度,严格执行科研人员“非升即离”和“非升即止”的制度,迄今已有20名未获晋升的副研究员落聘。“要想真正成为一流,严格很重要,必须优中选优。”杨乐说。
2015年至今,数学中心诞生了1名中科院院士、7名国际学术组织会士与院士、3名“杰青”、9名“优青”,以及十余名优秀青年学者。优秀人才喷薄而出,活跃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此前,数学中心与国际顶尖机构、学者接触交流的机会比较缺乏,这容易让数学研究陷入滞后、闭塞中。为了弥补短板,数学中心实施了高水准、规范化的系列合作交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