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人问津的学术报告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6-05 09:01:37
浏览


 
一场无人问津的学术报告  
 

听多了、见多了那些场场爆满、掌声雷动的专家、院士报告,又有多少人注意到,或许同样的日子里,一间普通的教室中,由某个“青椒”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在默默进行着。尽管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冷清,但那同样饱含青年教师的学术激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可能正代表着高校学术氛围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加强学术氛围建设,高校需要摆脱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标签的束缚,还青年教师以学术交流的平等与自由;更须明确,人才要培养而不是储存,给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鼎力支持。青年教师自身也要打破彼此间专业与门户的隔阂,在参与并享受学术交流的同时,去发现更多的兴趣点。

某高校的学院楼外,一张日本某高校教授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海报已经挂了一个多星期,风吹日晒下,边缘略微翘起,师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却几乎没有人驻足瞥上一眼。

微信群、院系QQ群,学术报告的相关消息早在一星期前发了个遍,没有点赞、没有留言,不知是否有人会动动手指转发给同事或学生。

终于到了学术报告那一天,万幸,台下的确有学生前来捧场,而除了台上的报告者,只有既是组织宣传者又是主持人的该校教师郑茜(化名)一人在现场。

“即便这场报告很早就已经定下来了,不巧,当天还是赶上了院系要开一个会。”郑茜苦笑道,尽管已经和院系分析了这场报告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并且日本高校还有意与院系合作培养学生,那场院系内原可以换个时间开的会议还是雷打不动地如期举行。

随后,由郑茜请日本高校教授主讲的为期两天的培训班,以第一天下午三四个学生和第二天上午仅有两名学生前来“友情支持”的结果,惨淡收场。

“感觉这场学术报告似乎可有可无,是我主动邀请了专家前来,也只有我一个人兴奋地忙来忙去。但这明明是一个领域内教师、学生共同与国际专家进行交流的大好机会。”郑茜说。

听多了、见多了那些场场爆满、掌声雷动的专家、院士报告,又有多少人注意到,或许同样的日子里,一间普通的教室中,由某个“青椒”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在默默进行着。尽管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冷清,但那同样饱含青年教师的学术激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可能正代表着高校学术氛围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

被忽视的青年

对于像郑茜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场似乎不受重视、效果低下的学术报告,很可能浇灭其学术热情。

“像上述的普通教师或青年教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效果不佳、几乎无人问津的例子在我了解过的高校中多是存在的。”云南大学教授吴兆录告诉《中国科学报》,教师自己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像学校官方组织的活动那样宣传力度大,后者有时还会有签到、记学分等硬性要求,在一些学术氛围本就不浓郁的高校或院系中,前来捧场的人自然就少,效果往往达不到举办者的期望。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方淑波深有体会,“学校层面举办的学术报告等活动,都很好很成功。但是到个人层面上时,就没那么容易了。”他补充道,老师自行组织学术会议,一般会根据自身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讨论,但是在经费上的管理非常严格,不能超出标准。

组织会议需要做大量的会前及会后工作,而会议保障、交通住宿、报账等会议前后的工作非常繁琐,尤其有些时候,因为报账的麻烦,组织者甚至要自掏腰包。因此,如果会议达不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教师们可能就不再愿意组织学术会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