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家的人文视野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31 10:46:56
浏览

不久前,因为写一部有关中国植物志书方面的作品,得以系统地阅读了多部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家的传记、自传及相关资料,了解了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一个不期然的发现,却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不少人除了是本专业学科的权威大家,在人文领域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仅以文学成就为例,有两个人就堪称不同凡响。

 

植物学家的人文视野

 

蔡希陶先生

 

一个是胡先骕,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他在植物学研究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发现和命名的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科学的重要成就,轰动了国际植物学界。他家学渊源深厚,从小浸淫于古文化中,出入文史,十几岁时作为庚子赔款留学生与胡适一同赴美求学,二人交情甚笃,但文化价值理念不同。他以继承中国学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与吴宓等人一起,在文化保守主义的阵地《学衡》上,与主张用白话推翻文言、否定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胡适的“文学改良”之说展开论战。他尤其擅长古体诗词,享誉诗坛,作品被陈寅恪父亲陈三立评价为“意、理、气、格俱胜”。晚年将一生所作存留的400余首诗词,请钱锺书代为遴选编订后出版。钱锺书在胡先骕诗集的短跋中,称道其诗“挽弓力大,琢玉功深”。的确,从这些发表的作品看,其水准毫无疑问是第一流的。20世纪60年代初,他为纪念水杉发现而写的长诗《水杉歌》,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激赏,称赞其“富典实、美歌咏”,亲自推荐给人民日报发表。

 

植物学家的人文视野

胡先骕先生雕像

 

还有一位,今天知道的人应该会更多一些。30年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在发表享誉至今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不久,又推出了《生命之树常青》,写的是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创建者蔡希陶。20世纪30年代,蔡希陶也是胡先骕担任负责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的主要成员,在植物学研究之外,热爱写作且已崭露头角。他受胡先骕派遣,带队去素有植物宝库之称的云南采集植物标本,数年间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他给胡先骕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的信函中这样写道:“连日采集大满人意,烤制不暇,滇南天气较热,雨水丰多,山谷中木本植物丛生,竟着美丽之花果,生每日采集时,回顾四周,美不胜数,手忙足乱,大有小儿入糖果铺时之神情。预计今岁总可获六千号左右也。”读着这样信手写下却生动传神的文字,仿佛置身现场,工作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悉数道出。虽是寥寥数句,却足以看出其文字功力。就是在这次考察期间,他写了好几篇描绘当地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的短篇小说,人物传神,状物生动,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很有气派”。

 

对他们来说,生命的丰沛能量没有被狭隘地局限于专业研究的范围内,而是有着更广阔的投射。20世纪40年代,胡先骕在南京一所大学担任校长,在一次以《如何获得丰富快乐之人生》为题目的演讲中,他为年轻学子们规划人生图景和路径:一生的精力不应该仅限于职业,还应在职业之外追求真善美,追求无穷的知识。他指出,中国的儒家,正业多半是政治,副业才是各种专门的学问,但是他们借以名垂不朽的,往往却是他们副业的成就。他期待同学们应该尽力培养自己的副业,寄托精神,获得更丰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