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性教育:夹缝中求生存(5)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7 10:34:11
浏览

彭晓辉两年前于华中师范大学退休,他开设了28年的性教育课程“人走茶凉”,没有老师继续开设相关课程。“依靠学校中某一个老师的兴趣来维持性教育课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性教育课程制度化的缺失,首先体现为性教育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2017年,江剑平为《走进性科学》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面对13个学科门类时,应该把性教育放在哪个门类中让江剑平犯了难。

正如王存同所说,性教育课程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涉及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把性教育放在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下都不合适。”江剑平思来想去,最后选择了其它类的选项。

在招收性教育方向的研究生时,由于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导致有的性教育专业在社会学下招生,有的则在生物学或心理学下招生。

“没有专门的学科建制,学科就不好发展,研究生也不好招,师资力量就会缺乏,最后影响课程的长期稳定开设。”江剑平说。

现有人才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新培养的人才散落在各个专业里,不可避免地会使人才的知识体系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有的老师可能在性卫生保健、疾病方面比较擅长,但性心理学、性社会学可能是弱项。反之亦然。

“有专长是非常好的,但不要有短板。因为学生需要全面的知识和引导。”江剑平强调。

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设置了交叉学科专业和学位。选择交叉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不尽相同,通过交叉学科的统一培养,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优势,补齐短板。这也许是未来性教育师资培养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大学性教育的耕耘者们期待,未来有一天,大学生不需要通过选课的方式接受性教育,性教育成为他们人生中一堂必修课,甚至把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前移至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的文明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9-08-0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