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考量如何追上技术开发
产品存在缺陷,两成设计者不会向公众说明?
伦理考量如何追上技术开发
■本报记者 温才妃
打破理工科学生对伦理道德的偏见,还得从认识上转变技术价值中立的思想。高校、科研院所凡是涉及科技工程的单位,均要开设一门科技工程伦理学课程。课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课,要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有伦理体验,感受到新技术应用对民众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普通家庭的小男孩马丁重病住院,他的父母领养了机器人大卫来缓解自己的伤痛。后来,马丁苏醒过来,大卫逐渐失宠。出厂程序使得大卫的一生始终追寻着让妈妈爱他的愿望,他躲过机器屠宰场的追杀,经历了一系列吉凶难料的旅程后,终于拥有了在千万年后被创造出来的独属于他的妈妈。
科幻电影《人工智能》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的情感故事,电影引发了关于新技术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的思考——应否把机器人当作人类看待?如果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又该怎么处理……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并强调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
作为科技伦理审查不可或缺的基础,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据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科学生在科技伦理意识的不同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相比较生命伦理、环境伦理而言,学术道德和工程伦理方面的意识缺失比较突出。其中,50%左右的理工科学生对技术设计活动中的伦理要素缺少足够的考虑。
该项目来自中国科协,涉及全国几十所高校。
科技伦理教育相对缺失
“如果某项还存在缺陷的产品被厂家推向市场,您作为该厂的产品设计者,是否会向公众说明?”
“工程师如果检举揭发不合格工程的内幕,轻则丢饭碗,重则生命受到威胁。假如您是一名工程师,并且您知道某些工程不合格,您会检举揭发吗?”
……
在上述调研中,受访者回答“不会”“偶尔会”,“没有责任”“小部分责任”的均占20%左右。较之于回答生命伦理和环境伦理问题时的坚定,学生们对于工程伦理原则性问题的回答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我国科技伦理教育的现状。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设置伦理委员会的仅为17.6%,且多为医科类院校。即便建有伦理委员会的高校,不少也缺乏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在指导伦理教育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此前,科技伦理课程曾经陆续在西南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开设,由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8校组成的科技伦理研究联盟也在共同推进相关科技伦理课程的建设。但总体而言,开设比例偏低。
2018年3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制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必修课。但仅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整体而言和现实的需求相距甚远。
对于工程伦理教育,更多时候来自于教师在专业课中的零星提及,以及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自发行为。
是否会对人造成伤害,是重庆大学汽车学院教授褚志刚作科技伦理判断的标准之一。但他认为,这一理解还未完全到位,“直接的伦理判断容易,但随着技术发展,更多伦理问题间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