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考量如何追上技术开发(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4 11:28:03
浏览

王前认为,培训专门的师资很有必要。有一定理工背景的教师可以经过培训上岗,相关专业如自然辩证法的教师也可以经过培训开设科技伦理课程。“不能浅显地理解专业伦理,必须深刻钻研。”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多人授课模式。

在课堂教学之外,王前提醒,“科技伦理教育还要打破一个误区——基本上只依靠学校教育,忽视社会文化环境与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前述调研发现,在高校理工科学生科技伦理意识养成方面,媒体作用最大,其次是课堂教育,再次是导师的言传身教,最后是课外读物。

王前表示,学校教育具有短时性,学生们总归要走出校门,踏入现实的复杂社会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社会伦理环境,他们以前接受的科技伦理教育将会被逐渐淡忘。

另外,学校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未来的科技人员,对于科技伦理意识养成作用具有一定认识局限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科技伦理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法律、社会和政治等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领域表现不同。

知行合一的科技伦理课

什么才是行之有效的科技伦理教育?多年来,王前一直在琢磨这一问题。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否越广越好?如果过分依赖人工智能,人的智能就可能退化,造成工具理性过强,人文理性偏弱,人类的想象、灵感、创造力就会削弱。”

“给儿童设计玩具,仅考虑经济效益,自然希望孩子不停地看下去,这就会对儿童的视力、听力产生伤害。因此在玩具设计中,需要设置定时关闭功能或提醒家长不能长时间给孩子观看。”

“同学们,在技术设计环节,就要把伦理意识放进去。”在王前主讲的网易视频公开课“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和大连理工大学“工程伦理”数字课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讲求知行合一。在王前看来,科技伦理课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课——上完之后有成绩就可以,还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有伦理体验,感受到新技术应用对民众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国外一些大学,科技伦理教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和方法。如美国的价值敏感设计教育、加拿大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荷兰的负责任创新教育、日本的案例教学等。

在医学教育上,我国课堂也会采用角色扮演,师生通过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使得学生掌握临床辨证施治的方法,提高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相比西方,我国的科技伦理教育起步晚、科技伦理意识不足。在王前看来,有必要开展适合我国特点的科技伦理教育,联系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通过开放式讨论,领会学术道德和科学技术职业的伦理精神。

他在科技伦理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成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如果将来你所在的某工厂厂长让你偷排污水,你干还是不干?如果干了肯定不对,不干违背命令就可能失业。你应该怎么办?”在讨论课上,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最后往往在“头脑风暴”和教师引导下,不仅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还强化了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