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霾而上
迎霾而上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大气环境观测超级站外景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供图
细细算来,中国科学院内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机构并不少,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物理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但其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重复、研究力量分散问题,并不利于从整体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引领国际前沿科技探索。这也为中科院谋划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改革方略埋下了伏笔。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并作出“四个率先”重要指示。一年后,中科院党组审时度势、前瞻部署,一场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牛鼻子”的“率先行动”正式开启。
卓越创新中心是研究所分类改革设定的一类创新单元,它面向前沿基础科学,担负起创新“尖刀连”的作用,这与当初中科院内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机构所期待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大气环境卓越中心)正式成立,目标锁定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平台。
4年来,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科学家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孜孜以求、锐意探索。
从追霾开始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左二)听取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工作汇报。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科院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联合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校,在提高科技支撑的大气污染防治能力上贡献力量。
时间追溯到2012年9月,中科院正式启动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以下简称灰霾专项)。该专项为期5年,13家中科院院内研究机构、9家院外单位共计30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应对大气灰霾追因溯源。
不得不说,组建起由如此众多科研人员参与的团队并不容易。早在2008年便开始预研,直到2012年才形成整建制队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任灰霾专项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灰霾专项有效组合了中科院内外的大气环境研究力量,极大促进了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中团队交叉合作和联合攻关成果的产出。
根据大气复合污染的特点和研究需求,专项分为灰霾追因模拟、灰霾观测溯源、灰霾数值模拟与协同控制方案、灰霾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和灰霾重点污染物控制前沿技术5个方向,并逐渐凝练出5支相对固定的团队。
为了将这种行之有效的团队交叉合作形式制度化,2015年9月,中科院依托灰霾专项团队组建了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贺泓任首席科学家。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依托单位设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共建单位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物理所、合肥研究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进一步凝聚了中科院在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环境光学、卫星遥感、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优秀团队,充分发挥共建单位的研究优势。
“对于我们来说,承担这一任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负责人之一、时任城市环境所所长朱永官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环境所在大气环境学科上并不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