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霾而上(3)
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是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一大亮点。例如,中心利用有限的经费,为青年人才设置了具体项目。“成员尽量不在一个单位,利于不同领域的交叉。”贺泓说。
今年4月28日,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在合肥研究院举办了青年人才项目交流汇报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庆鑫、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唐贵谦和杨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诚、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李双德等青年项目负责人分别代表各自研究团队做了项目进展汇报。
会后,贺泓点评道:“这些青年人才研究的内容也正是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下一步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除此之外,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激励与评估机制,以科研成果和影响力为导向,通过中期函评、定期调整、5年会评等形式,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2017年10月13日至14日,中科院组织开展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验收专家组评议,结果是“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全面完成筹建期目标”。
专家组评议意见里还提到,大气环境卓越中心队伍结构合理,人员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中年骨干人才展现了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
截至2018年底,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人才创新团队有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7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5人、中组部“青年千人”4人。
立足平台再出发
2017年9月初的厦门,晴空万里,空气宜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这里举行。会上,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为首的几个新兴经济体商讨如何加强合作,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助力。会下,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科学家在争分夺秒,为保障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而努力工作着。
厦门会晤环境质量会商指挥中心就设在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包括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在内的专家根据空气质量观测站、大气环境观测超级站(以下简称大气超级站)以及走航观测的数据,结合气象分析报告,研判厦门及周边城市空气质量的演变趋势、潜在污染问题,最终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副主任陈进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欢迎宴会致辞时盛赞厦门“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句话让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科学家倍感兴奋。
陈进生表示,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从智力支持与装备支撑两大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空气质量保障活动,成为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主力军与主导力量,有力促进了空气质量“双优”(小时均值和日均值)目标的实现。
在装备支撑上,大气超级站功不可没。据介绍,与普通的空气自动监测站相比,大气超级站充分利用光学、物理与化学等综合手段,实现了地空一体的多参数、立体与高时间分辨率的空气质量观测。
城市环境所综合楼楼顶的一个房间里,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仪、颗粒物水溶性离子色谱监测仪、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臭氧激光雷达等30多台(套)仪器正在全速运行。2017年7月,大气超级站在这里全面建成。
在《中国科学报》采访陈进生的前一天,他与团队成员受福建省环保部门邀请,就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进行会商。相关数据正来自大气超级站。
科学家期待,在大气超级站的支撑下,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将以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沿海地区海陆交汇带的大气污染规律研究,探索臭氧光化学污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