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梦圆考古妆成时(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08 12:25:39
浏览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成立后便开始酝酿建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1950年5月,周恩来总理根据郭沫若院长的提名,任命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兼任考古所所长,梁思永、夏鼐为副所长。由此,夏鼐走上了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领导岗位。

筑梦·掌舵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田野考古技术的专门人才奇缺。作为大陆唯一一位既在国外经受正规科班训练,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还能亲临第一线的田野考古学家,夏鼐担起了培养田野考古人员的重任。

1950年10月,夏鼐刚上任考古所副所长1个星期,便率领考古所第一支调查发掘团,前往河南辉县进行考古发掘。第二年夏天,他们又去了河南中西部调查史前遗址。1951年秋至1952年春,他们再度启程,去长沙近郊发掘战国和汉代墓葬。

对发掘团里的年轻人,夏鼐反复强调考古研究要建立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大家在考古调查发掘中认真辨别复杂的地层情况,弄清遗迹、遗物的各种关系,并且要把观察到的一切相关现象详细正确地记录下来。 一次次演练,培育出新中国第一批田野考古骨干人才。安志敏、石兴邦、王伯洪、王仲殊、马得志,这些此后中国考古学界的知名人士,都曾在夏鼐的教导下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自1952年起,为应对国家基本建设逐步展开、田野考古专门人才匮乏的局面,中央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合作举办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创办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夏鼐直接参与考古训练班、北大考古专业的组织领导与课程策划,亲自讲授最基本的考古学通论和田野考古方法。

长期在夏鼐身边学习与工作、现为考古所资深研究员的王世民,曾聆听过夏鼐授课。他至今记得,夏鼐每周辛苦地授课一天——上午讲考古学通论,下午讲田野考古方法,还带领大家在未名湖畔学习简单的测量技术。

“‘文革’前参加工作的考古人员,基本上都曾直接领受夏鼐的教诲。”在王世民的心目中,夏鼐一直是“为中国考古研究引航掌舵的人”。

1958年,“大跃进”之风盛行,考古领域刮起浮夸风,否定严格的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操作规程。面对盲目蛮干的局面,1959年,夏鼐以正确对待考古学文化定名问题为切入点,倡导在研究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慎重处理”“不要轻率浮夸”。

夏鼐不仅为考古学“端正”路径,也为它“明确”目标。1962年,他在《红旗》杂志发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提出中国考古学六个方面的基本课题,进一步明确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此后,考古所开始遵循基本课题,有重点地部署田野考古和室内研究。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圆梦·归根

尽管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但夏鼐对自然科学一直青睐有加。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曾致力于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进中国考古学。

1959年,在夏鼐的办公室里,他递给仇士华、蔡莲珍一本自己早已读过的书——美国放射化学家利比撰写的《放射性碳素测年方法》。为建起国内的碳十四实验室,夏鼐几经波折把错划为“右派”、学核物理出身的仇士华夫妇调到考古所。经过五六年艰苦努力,中国第一座碳十四断代实验室,在连暖气都没有的考古所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