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梦圆考古妆成时(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08 12:25:39
浏览

“夏先生就像把我们从垃圾堆里捡回来一样,让我们有了新的科研生命。”60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当初与夏鼐交流的一幕幕,满头银发的蔡莲珍提高了声调,在她身旁,87岁的仇士华频频点头。

夏鼐改变了仇士华夫妇的一生,也完善了中国考古学的面貌。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夏鼐一边直言不讳地反对在条件不成熟时挖掘帝王陵寝的短视做法,一边主持制定考古研究工作八年规划,筹备成立中国考古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等综合性论著,不遗余力地为中国考古学引航掌舵。

1985年6月17日上午,夏鼐像往常一样去研究所,还接待了日本考古学者。中午休息一个多小时后便又开始审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的一篇文稿。下午3点多,夏鼐告诉妻子要去胡同口走一走,但一会儿工夫就回到了书屋。下午5点,妻子发现夏鼐坐在沙发上,头歪向一边,稿子散落一地……

两天后,夏鼐永远作别了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为之奋斗的中国考古学。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悼念夏鼐时写道:“完全应该公正地承认,夏鼐同志和他的合作者们,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发展的新时代……毫无疑问,这一切成就是跟夏鼐同志1950年以来在考古工作中的创造性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他是当代中国考古学人才的主要培育者、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考古学严谨学风的主要缔造者。”

记者手记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十字路口。人们时常想当然地认为,大师级的人物走到十字路口时必定是毫不犹豫的。可事实上,命运有时就是那么令人感慨,多少人在走上人生巅峰之前,都未曾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条路。

1934年,大学毕业之际的夏鼐看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为稳妥起见,他同时报考了留美公费生和清华研究院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结果,他以高居榜首的成绩把两张“入场券”都拿到了手。公费留学机会难得,夏鼐不忍放弃,但学科却是考古学。

在日记中,夏鼐这样写道:“自己本来预备弄的是中国近世史,这次突然考上了考古学,这样便要改变我整个一生的计划,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改变,我并没有预料到,我有些彷徨无主。”

在写给挚友的信中,夏鼐又感慨:“我初入大学的一年是弄社会学的,后来转入历史系,已经是十字街头钻进古塔中,但是对于十字街头终有些恋恋不舍,所以要攻中国近代史,以便进一步剖析当前的社会。现在忽而改读考古学,简直是爬到古塔顶上去弄古董。”

夏鼐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年代,他未曾料到的事比现在的人们要多很多,从历史学转向考古学如是,从研究员转为领导亦如是。他曾一心只愿做研究,不愿忙于行政事务,可偏偏多所大学、多家科研机构、多位前辈都看中了他。直到现在,年迈的仇士华在回忆起夏鼐时还是这句话:“他其实是不愿意做官的。”

困惑众人都会有,那么,大师何以成为大师?我想大约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夏鼐就是一个拥有这种精神的人。

转行考古学时,尽管觉得是钻进了象牙塔,他却仍旧时刻关注社会动向、学科动向,遍览考古学群书,向名师大家请教,参加考古实践活动。学术上,他一丝不苟,日记里随处可见工整精致的考古手绘。

转身做领导时,尽管起初排斥“做官”,他却能在走上领导岗位后尽心尽力地培养人才、创新方法、谋篇布局。行政上,他实事求是,在创建碳十四断代实验室时,几乎成了仇士华的“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