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梦圆考古妆成时(4)
最终,在学术上,他很快在中国考古学崭露头角,在世界埃及考古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荣膺中外7个院士称号。在行政上,“7国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名声,甚至比他的学术成就更为耀眼。
无论是阴差阳错还是造化弄人,每当命运将他推上一条未曾料想到的路,他总会以不变应万变,一步步踏实勤奋地把这条路走到极致。这是那个年代大多数老一辈科学大师拥有的共同特质,也是夏鼐先生为我们诠释的最生动也最朴素的人生哲学。
夏鼐(1910—1985)
夏鼐,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温州人,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在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的指导下打下深厚的史学基础,先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后转中国近代经济史。1935年留学英国,转治考古学,1946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专家。
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等职。主持与指导了河南辉县、湖南长沙等地古代墓葬、西安半坡等史前遗址、偃师二里头和商代城址、安阳殷墟、汉唐两京遗址、元大都遗址、北京明定陵、广州汉南越王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发掘,对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探讨,首倡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创造性地利用考古学的资料与方法,开拓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在古代中西交通史研究方面提出创见。
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30余年,致力于建设考古工作队伍、制定考古研究规划、提高田野考古水平,推动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及多种学科研究的协调,积极与外国考古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极大地推进中国考古工作的全面发展。
人物生平
1910年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士学位。
1935—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后于1946年获埃及考古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1941—1942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
1943年至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曾代理所长职务。
1949年,任浙江大学教授。
1950—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以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副所长、所长。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9—1983年,当选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4—1985年,先后当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近东远东研究院通讯院士。
1979年,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1980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3年,兼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5年6月19日,于北京逝世。
夏鼐指导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
辉县发掘队合影(中排左四为夏鼐)
夏鼐的“公费留学生证书”(第544 号)
考古训练班开学典礼合影
夏鼐(右二)在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
《中国科学报》 (2019-10-08 第4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