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第三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开班仪式(韩扬眉摄) 院士专家团队指导学员采集林下有机三七(韩扬眉摄) 李天来院士授课(韩扬眉摄)
“1050元,成交!”主持人敲锣宣告竞标结束。
近日,一场特别的竞卖会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举行,竞卖物为大塘子村林下有机三七示范基地出土的满三年三七鲜品。企业代表竞相喊出高价,当竞到每市斤1050元(折合为每公斤8400元干品)时,林下三七首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急忙按下“暂停键”。
“这个价格很高,其实,我们想通过今天的竞卖看看社会对林下三七的认可度,看来还是比较认可的。”3年前,朱有勇团队手把手教当地村民亲手种下了澜沧第一批林下三七种苗,如今长势喜人,朱有勇松了一口气。
经过测产,这大约2.5亩的示范基地,能得约100公斤三七干品。在当地老百姓眼中,这漫山盛开的三七花,就是他们的“致富花”。
“对症”扶贫,变资源为财源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深度贫困县。
2015年,中国工程院朱有勇等一批院士专家团队来到澜沧,为其“精准问诊”。他们考察后发现,这里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优势,“这里不该受穷”。
朱有勇根据市场和当地实际,在澜沧引燃了致富的“第一把火”——以特色产业带动脱贫。
过去,澜沧主要以种植玉米等作物为主,产量低、效益差、竞争力弱。在朱有勇看来,“科技扶贫必须要创新,创新必须有特色,特色必须要有产业。”中国工程院结合团队科研成果和当地优势资源,重点在当地培育林下有机三七、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等三大特色产业。
此次竞卖的林下有机三七就是朱有勇团队立足当地丰富的思茅松林资源,根据物种多样性相克相生和生境耦合原理构建的三七林下种植关键技术体系。该体系实现种植全过程“不使用一滴化学农药、一颗化学肥料”,既让中草药材回归山林,获得药效强、品质优的三七;同时,也破解了三七连作导致无地可种的困境,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
“林下三七以前从来没有人种过,这次成果比我们预计的还好。”示范基地具体实施人、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磊兴奋地说。彭磊是澜沧县人,朱有勇到来前,他的公司仅成立一年,种下的重楼、白芨损失严重。经政府搭桥,他认识了朱有勇。从开始的2亩、5亩试种,到现在200亩的示范,彭磊尝到了科技力量的甜头。
不只是彭磊,澜沧林下三七已形成以院士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公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且渐成规模。截止2018年底,已有9家企业在澜沧开展种植和育苗;共推广种植6280亩,2019年计划实施1万亩。
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创新模式促进整村农户踏上奔小康的快车道,“乡民们除了拿到林地租金和田间管理劳务费,还将获得公司收益的15%,很多人都脱了贫。”彭磊说。
首创“院士班”,助力脱贫奔小康
扶贫先扶智。作为典型的民族“直过区”,澜沧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人口素质性贫困是制约澜沧发展的“贫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开院士为农民办班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