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助百姓过上幸福年(2)
“我们以前种小麦玉米,一年下来两季收入五六百元;现在把全村的土地都流转给公司,每亩租金800元,再加上闲暇时来务工每天60元,这样算下来,每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王承汉笑着说。
“软籽石榴种植户对于技术的需求很强烈,经常通过电话、现场提问等多种方式咨询技术。”曹尚银表示,科技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试验地,一定要实现转化才能促进产业发展,同时要扎根一线、踏踏实实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紧抓问题不放。
“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科技人员才能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说。
曹尚银查看低温对石榴树根部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供图
二道岩村的水“清”了
再过一年,赵贵山就该到退休的年纪了。
这个曾经手过上千万资产项目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基建处副处长,2018年被派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二道岩村,成为了这个深度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泥泞的村路,破败不堪的危房,连干净的饮用水都没有,刚到二道岩村的赵贵山看到这幅光景非常恼火。不到一周,他就因水土不服进了医院。
可仅仅一年之后,农村道路硬化全部完成,自然村寨公路全部联通,危房整治136栋,公共环境卫生得到严格的治理,全村1236户实现了安全饮水……为此,赵贵山几乎将自己的工作经费倾囊而出,用于补缺。
村民们对这个性格温和、默默做事的“当家人”十分喜欢。对他们来说,赵贵山的出现还解决了困扰他们很久的基建难题。
二道岩村海拔1800多米,山高坡陡谷深,农业灌溉用水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缺水。对于一个把农业种植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深度贫困村,没有科学的灌溉工程是“致命”的,每年都有部分树苗因此死亡。
于是,赵贵山依靠中科院地化所的技术力量,在村里开展“路沟池一体化集雨灌溉工程示范”。这项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山坡为集雨面,修建了6个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基本覆盖了全村的种植用地,包括了3000亩刺梨、2100亩猕猴桃和300亩精品水果等,使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有了显著增加。
正值第一个缺水的冬季,赵贵山望着山坡上的蓄水池,心里踏实多了。
春节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与家人团聚,他却仍在外东奔西走,忙着考察蜂糖李苗圃,找到优质的种苗。
结合二道岩村的土壤、气候等因素,赵贵山发现,蜂糖李这种高效作物非常适合当地的农业种植。由于解决了灌溉问题,他信心满满,年后便要大力推动这个项目。
赵贵山(中)在测量土地。 赵贵山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