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无效?药物研发与病毒的赛跑(2)
当下,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药物,我国各科研机构也都在尝试进行其他药物的筛选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该校同济学院教授李岩面对《中国科学报》解释了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
“药物筛选工作其实是基于药效基团的虚拟筛选。所谓虚拟筛选是基于靶蛋白和小分子的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小分子和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得到优化的结果的筛选。这样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缩短了药物开发的时间和提高了研发效率,迅速找出候选药物小分子,再通过进一步药效学学实验,来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性作用的药物。”李岩说。
他同时表示,“如果能够找到可以和病毒复制或侵入细胞过程中重要靶蛋白结合,对靶蛋白的功能、活性起抑制作用的小分子,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部和表面的扩增,那么就说明该成分有效”。
但目前国内多个高校和科研团队都公布了其筛选出的抗病毒药物,但其中很少有重合的药物,对此,李岩表示,首先要明确的是,病毒能够造成疾病是需要先进入人体、在人体内顺利复制、在体内不断扩散并造成器官组织损害等复杂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是药物筛选的基础。一个有效的药物是也许能成功阻断这某个或者某几个环节,但很少有一种药物能成功针对所有环节。所以,不同科研团队针对不同环节进行筛选自然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药物。
“而且,筛选的化合物都是基于理论和有限的实验来获得的,人体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筛选出的化合物有没有实际效果还有待临床实践的验证,而针对不同环节筛选出的候选药物如果联合使用,也可能大大增加抗病毒的效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