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频频“翻车”?北大教授:拥抱新技术,但别迷信!(2)
试想一下,学生一学期选了5门在线学习课程,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在线教学平台。熟悉这一切会产生一些额外的“认知负担”。
加之,教师并不都有做在线教学的经验,可能出现预期过高或过低、要求不合理等问题,最终形成的矛盾可能会集中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焦虑。
对于学生,我建议:
第一,更加需要学会学习,譬如时间管理,新条件下学生有可能会学得更加有效。我的课程通常会跟学生讲清楚,这是一门3学分的课程,一周花3至6小时学习大抵就可以了。
第二,培养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使自己能够较快适应各种要求。原来到教室听课只有一种模式,现在在线教学可能会有多种模式,各种平台信息的汇入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自主性、自我调剂能力须跟进。
《中国科学报》:对于此次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您认为,给高校未来的在线教学管理带来了哪些新思考?
▲ 李晓明:
如果按照本周开始上课计算,至少未来几周高校都会普遍采用在线教学。也就是说,几千万大学生都会通过网络开展与学分有关的学习。这是一场宏大的实践,若太紧绷易生抱怨。
比如过多地让教师们“交代”“你将怎么做”,而又给不出合适的反馈和帮助;若太“水”则会遭到大面积吐槽。
在这个时间点谈在线教学的管理,有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即当前临时决定的举措。两周前师生们还没有思想准备,未来的一周就要全面铺开。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应以激发人们在非常时期的天然积极性为主,宽容各种实践,只要努力做就是好。支持教师采用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技术手段的同时,鼓励采用统一的平台,并提供到位的指导。
从长远来看,每所高校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课程管理系统,教师们在平时普遍使用、辅导常规教学。学生们一旦习惯了,疫情来临等情况出现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重心转移到上面。
《中国科学报》:您研究慕课教学多年。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对于慕课以后的发展有何启示?
▲ 李晓明:
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学校、教师把曾经的慕课全部再开出来,提供一个真正的免费课程“大超市”。目前,这件事并未做好。
近五六年来,高校开设了成千上万门慕课,但一些慕课开起一段时间后又关闭了。教育主管部门应动员它们重新开起来,这不同于鼓励高校在疫情中新建一批慕课课程,因为时间上已经不够。
不过,我曾经的研究表明,现有的慕课只能覆盖全国大学的少部分需求。因而,此时在线教学的含义应该远远不限于慕课。
高校如有能用的慕课,固然不错;如果没有合适的慕课,高校、教师就应另辟蹊径,当下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已相当成熟,在线教学的方式应该丰富多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