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论文“SCI至上”,让学术回归“初心”(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25 11:09:17
浏览

“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上述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但在学术评价中,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在各类评价活动中,要合理使用相关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记者注意到,为了引导学校正确使用SCI论文,《意见》给出了“负面清单”。

针对学科和学校评估,要求减少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时引导社会机构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

针对职称(职务)评聘,要求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针对学位授予质量标准,要求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而为了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要求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

“不宜”等非刚性要求给予学校政策灵活度

在提出上述清单时,文件中有些表述是“不得”,有些表述是“不宜”。这背后有什么考虑?

“不同内容的表述方式不同,在涉及功利化倾向方面,使用‘不得’,意味着明令禁止,坚决摒弃已有做法。有些则考虑到我国高校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也不一样,采取非刚性的要求,是为了给学校一定的政策灵活度,发挥学校主动性,由学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学科发展特点的具体政策。”上述负责人表示。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例如文件第九条中,‘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表明我们反对学校层面做硬性规定,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意见》落地,教育部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教育部也将提出具体落实举措,还将通过督导等方式进行检查。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