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再擂战鼓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1 22:08:42
浏览

 
 
疫情给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再擂战鼓  
 

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民众被困在家中足不出户。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困守时间?

一时间,传统出版机构纷纷向公众发放“大礼包”——开放数字资源,而且是免费的!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全面开放所有中小学教材教辅,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免费开放1300余种电子图书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开放了博雅讲坛App上的多种数字教材,当当网云阅读平台联合各大出版社,给全国读者免费开放电子内容……

面对这些本来定价不菲的“免费精神午餐”,读者会如何享用?免费浪潮对出版机构的未来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近日,《中国科学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上海中版图书公司董事长刘佩英。

刘佩英.jpg

《中国科学报》:您在百道网发表文章《内容免费浪潮,出版业正在进行一场变革?》,应该是最早关注到这场疫情中内容免费现象并进行探讨的出版人。您是如何看待疫情之下出版机构的免费浪潮的?

刘佩英: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自己的数字资源,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如此大规模地一致开放,势必会影响出版业的下一步发展。

首先,这是出版业实践社会责任的应有举动。大疫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发挥自己的行业优势,就像医院送去医生、工厂送口罩、菜农提供蔬菜一样。出版机构的行业优势就在于知识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当社会需要的时候,免费为大众提供方便易得的知识产品,是应有之举。

其次,免费浪潮,也体现了我国出版机构的大局意识和大我情怀。出版机构毕竟是市场主体,有生存压力,而版权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企业能大规模地免费开放自己的核心资源,是了不起的高尚行为。我想提一下,这也体现了我国出版机构国有性质的优势。

最后,我认为免费的背后逻辑,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出版机构作为市场主体,会抓住每一个商机。疫情之下的免费开放说到底,是一种自救,是一种业务低潮时的力量积聚,是对未来市场机会的开拓。在市场效益方面,一方面可以宣传自己的产品,让产品和品牌形象得到更多曝光;另一方面也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注册登录、成为会员,提高获客率。

《中国科学报》:据媒体报道,仅北京的出版机构就有百余家免费开放数字资源,而近段时间公众的关注度可能更多被疫情牵引,面对这么丰厚的“大礼包”,读者反馈如何?

刘佩英:内容免费开放的效果如何,从社会效益来讲,肯定是很好的,这对大家平稳度过疫情、提升自我、精神满足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对于每一个开放的产品,到底有多少使用量或者说下载量;每一个开放的出版机构,到底触达了多少用户,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调查数据,不敢轻易下结论。但从我跟出版界的朋友交流中,能感觉效果应该算是凉热不均。有一些刚需内容,比如大中小学教材、抗疫防疫的科普图书,等等,下载效果就非常好。此前这些出版机构自己的官网关注人比较少,这次免费之后,注册人数翻倍,用户扩大,这算是一种很成功的营销。而其他的一些普通大众读物,非刚需的,效果就一般。

我希望,有条件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在本轮免费开放热潮中,对用户的使用规律、使用效率、使用效果做一个调查。电子书、视频音频内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这是大多数出版机构已经在做的工作。但是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客户移动端的使用需求,还要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现在有些内容就算免费开放,都不一定有人愿意用。如果能从这次大规模数字产品免费暴露在市场中的现象中,探索出一些数字产品使用规律,就能帮助出版机构走好下一步的数字出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