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再擂战鼓(3)
刘佩英:电子书和纸质书是相爱相杀的一对,因为实际上他们只是形态不同,内容大部分是没有差别的。这些年,你会发现纸质书不但市场规模在增长,而且做得更漂亮、更精致了。
但是,我们所说的出版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纸质书的电子书化。电子书只是数字出版的一种,或者说最基础的一种。就目前所论,数字出版主要是指生产、传播适合移动端阅读和视听的内容。各种繁复的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也是需要移动端的接口,否则难以称为真正的数字产品。
这些年观察下来,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图书出版和移动端内容出版,它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二者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市场逻辑,完全不同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同的用户类别,这就需要我们的从业者,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完全不同的素养和技能。
说实话,要我们传统出版社转型做数字出版,挺难的。未来数字出版到底是由传统出版人来承担,还是由另外行业的人来承担,比方说互联网从业人员或者教育培训行业人员,现在还很难说。
《中国科学报》:对于传统出版机构来说,如何基于自己的内容开发数字出版呢?
刘佩英:虽然数字化转型很难,但不能说就不可以有所作为。
首先要整合资源,比如说根据出版社的内容优势,把相关行业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就某一个知识领域打造独有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形式上要碎片化,在风格上要人性化,在供给上要持续化。
其次,要学会用声音和画面讲故事的能力,要学会运用场景。图书是静态的,但移动端是动态的,用户获取的习惯会大为不同。
再次,要有互联网营销的能力。市场在哪里,用户在哪里,营销就要做到哪里。因此,如果用户都在互联网上,而我们仍然热衷于在线下搞各种活动,就属于是自娱自乐了。
当然,不管怎么样,最重要的是传统出版机构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敏锐关注外界和行业的变化,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面临困难和转型的时候,说看不见,我什么也看不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