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不再,高校专利申请进入“对赌”时代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3 01:16:15
浏览

 
 
狂飙不再,高校专利申请进入“对赌”时代  
 

“烟盒改个图案,花改个颜色、多几片枝叶,就是一项项专利。一名研究生一年能搞出十几个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专利,一些教师靠着这样的专利获得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绩效奖励……”电话的一头,某地方高校教师李鑫义愤填膺地说。

 

在李鑫眼中,这类现象若不及时“刹车”,中国高校就会像是高速运转的机器,炮制着大量没有保护价值、转化价值的所谓“专利”。 

 

不过,这一乱象有望终结。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有条件的高校要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

 

这一被称为给高校专利“挤水分”的举措,让部分“浑水摸鱼”的教师有了切肤之痛。 

但同时也有专家提出,鼓励教师承担专利费,是否会错过有价值但暂无转化可能的前瞻性成果? 

“假转让”频现,浪费纳税人的钱 

 

李鑫口中的乱象,是一个靠专利挣工分的时代。

 

为了完成任务,有些高校把论文、项目、专利全部打包,统称为绩效点。绩效点的完成与工资、招生数量等挂钩。“每1点对应了几十元的工资,这就相当于变成了‘工分’。”

 

根据李鑫所在高校的规定,在申请、转让、许可中,共有3次机会获得绩效点。以发明专利为例,申请发明专利授权算200点,转让算200点,许可一次获100点,一个专利可以许可3次。也就是说,一个发明专利总共可以获得500~700个点。

 

在绩效点的“诱惑”下,一些“假转让”行为开始出现。这类所谓的转让,并不是真正要建厂、生产,而是有公司把专利买走,就算作转让。这在高校专利转移转化中是“不能公开的秘密”。 

 

一些教师与公司“签订”专利合同授权协议,公司出具转让合同、支付转让经费,但并不予以开发,之后教师又把这笔钱返还给公司。一来二去,教师、公司、高校都没损失:教师获得了绩效点,高校获得了专利成绩,公司不用投钱开发无转化价值的技术。

 

“为这一切买单的是课题经费研究人员申请的科研经费、科研院校的学科建设费。换句话说,浪费的是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李鑫说。

 

对于这一乱象,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认为,我国专利申请量大、水分过高,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些科研机构在制订定课题时,就要求申请人必须申请专利,将专利视为结题的必然要求。“尚未开始研究,怎么会知道能否产生专利?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另一个问题是: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校将专利作为科研成果对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有过两篇专利顶一篇论文的作法。由于专利好申请,论文不易发表,导致教师、学生大面积倒向专利。  “

 

这是对专利的错误理解。专利与论文相关,但是不能等同。论文是科学的新发现、新解释,专利是从事横向、纵向科研中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发明创造。”陈东敏说。

 

理想的专利申请,不能与奖励、评估挂钩,不能被当作科研成果对待,那么,真正与专利关联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