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不再,高校专利申请进入“对赌”时代(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3 01:16:15
浏览

两家公司一番掐架后,都把矛头指向了王明。事后有人问王明,为什么一开始不找一家专利代理机构。他说:“代理费高达5%,感觉像是在割自己的肉。”

 

陈东敏指出,将专利的申请权归属个人,容易滋生一种心理,即个人、机构都可以作为专利的归属,二者都可以使用专利,由此引发的知识产权官司不在少数。这也是转移转化过程中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把成果转移转化的问题,完全归咎于给个人的好处不够多,这是需要商榷的。”陈东敏说,并不是说给个人多点儿好处,转移转化就能成功。它需要专业化的操作。 

 

所需的胜任力,从研发、专利、产品、运营、销售乃至整合资本是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并不是绝大多数大学教授所能都无法胜任的。“教师、学校、专利代理机构在利益上各得其所,才是最平衡的生态环境。”

 

陈东敏指出,在对赌的逻辑下,或将产生一种新的现象——第三方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机构,会更向教师靠拢,出钱帮助他们申请专利,并在转化后获得一定分成。

 

“这将是一个更市场化的过程,其中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这个模式对保护高价值发明是一件好事,但过度市场化是否会干预自由探索,最终导致市场化驱动,而不是原创性驱动,尚未可知。”陈东敏说。

 

北京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武军比较担忧的是,由于目前高校原则上不允许教师自行寻找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专利申请,很多高校在招标专利代理机构时,若干个专利代理机构来竞标,谁出价低,谁就中标,而不是在合理范围内挑选最优的专利代理机构。 

然而,代理人的水平对专利质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张武军举例说,发明人提出的技术方案:一张凳子是由木头做成的。水平低的代理人会写木头制造,而不是非金属材料,那么一旦用塑料仿制,前者就不在保护范围内,而后者却能很好地保护专利。 

 

教师个人承担专利费用或不可取

 

《意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快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遗憾的是,张武军指出,目前几乎还没有高校进行这项工作。高校专利申请一般都设在科研管理部门,而转化设在产业部门。通常,科研管理部门审批专利申请之后,就较少关心转化的问题;产业部门专门搞成果转化,但手头上却不掌握专利,这两个部门是脱节的。

他建议,应成立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将两个部门有效地沟通起来。如今成立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已是高校的普遍共识,而怎样解决好人员的专业构成和部门编制两大问题,尚有待讨论。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性质的工作,缺乏既懂法律,也懂技术、经济的管理人员,推动专利向市场转化的能力不足。因此,亟需法律、技术中介人才。”张武军说。 

 

不只是高校需要,其实整个转移转化产业链也呼唤更专业的队伍。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张宇庆指出,它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既懂技术,又懂金融,更要懂管理和市场的科技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