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各国之长 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之基(2)
首先,疫苗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方式。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负责流感等疫苗研发、向疫苗生产企业投放资金,实时监控及发布疫情进展、进行国民疫情教育等工作。我国可对疫苗研发给予更多的规划和引导,充分培育和支持国家公共研究部门、医药产业企业以及其他研发力量。对于一些研发难度大但潜在需求紧急的疫苗,可更紧密地开展国际合作,做到更快速、更精准的研发、生产及应用。
其次,统一和统筹应急保障,才能应对突发事件时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需求。日本的行业协会与政府事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企业参与国家应急储备和救援物资保障工作,减轻重大突发事件时国家的物资供应压力。我国也应以政府为主导,与各行业和企业协调合作,形成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资金筹措和管理也是应急保障的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核心预算资金有多个来源渠道,包括会员国每年支付的会费、会员国的灵活捐款以及其他组织的自愿捐款。我国在筹措和管理公共卫生应急资金的过程中,可以部分参考上述做法,完善收支条例,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我国还可以推动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制度,开展培训和演练。
最后,开展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相关教育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基础保障。美国疾控中心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定期更新和发布详细的流感相关常识、自我预防和诊断的国民疫情教育;日本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宣传教育海报,积极向公众普及健康教育和疫情教育。这些做法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降低了传染病传播概率。
我国也要加强针对公众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尤其是社区(村)基层的健康教育。而高素质的教育科研人才队伍是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持续开展的基础,应鼓励和加强卫生健康、经济管理、医疗保健等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支持建立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科研平台。
总的来看,我国在资源禀赋、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体制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要结合国情,发挥制度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构建我国新时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王春超系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尹静系暨南大学博士后;王贤彬系暨南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