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评价回归科学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1 11:17:21
浏览

 
 
让科技评价回归科学  
 

连日来,针对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唯论文”“SCI至上”等现象,教育部、科技部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等相关文件。

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一系列关于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的决心。与此同时,重塑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成为当前我国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多重原因导致现行科技评价体系不足

一段时期以来,以数量拉动为主的科学发展模式在我国从科技弱国到科技大国的转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从数量和质量支撑的科技大国走向以高质量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国,在传统科技管理模式下形成的“数量评价”“论文至上”等科技评价思维与新时代对高质量科技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现行科技评价体系的不足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从客观原因来说,科技评价和科学体系的复杂性构成了现行评价体系不足的客观原因。科技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科技评价活动是多重矛盾集成的综合价值判断过程。例如,科学评价既要保证公平性,又要保证可操作性;既需要大多数达成共识,又需要鼓励非共识;科学评价的主体、目标、类型等具有多样性,又试图寻求评价手段的简单易行等,这些都构成了“难以重塑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科学知识体系逐渐向纵深、复杂方向发展,学科边界日渐模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对科学评价的数据基础、方法、原则、导向等的要求不断提升。科技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革新速度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及其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数量评价的思维惯性构成了导致现行评价体系不足的主观原因。由于科学探索的未知性和科技评价专家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评审专家有时为了减少争议,更倾向于参考一些有明确数量的显性指标,存在以成果数量、引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替代科学价值判断的现象。

为了保证评价结论在形式上的公平性,按照成果数量多少进行评价的模式被一些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不合理地使用,致使一些科技工作者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将“数量至上”奉为个人科研工作的“金科玉律”。

此外,一些媒体在宣传时,过分夸大数量指标提升带来的意义,也一定程度误导了社会公众的认知。上述情况导致“以数量论英雄”等错误观念在科学界和社会群体中长期存在。

第三,科技追赶中的自信不足构成了现行评价体系不足的历史原因。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科研水平与世界一流存在较大差距,追赶世界一流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从最初只有少数成果能够在国际期刊发表,到目前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这个过程使一些学者和官员形成了用国外标准衡量国内科研工作的思维定式。

最后,科技评价能力有待提升构成了现行评价体系不足的现实原因。与西方科技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科技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这种计划性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聚集优势力量开展重点攻关。但是,过分强调计划任务目标的完成,也使得一些管理部门和评估机构习惯于制定各种“硬性指标”作为资源分配和任务完成的标准,将复杂的科技评价工作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