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苦难,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2 16:04:59
浏览

 
 
反思苦难,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编者按:

慎终追远在清明。2020年的这个清明节注定将让我们更多一层缅怀、追抚与思考。

远的不提,当我们回忆起17年前,会发现此时与彼刻有太多的相似。面对苦难,人类仿佛总在经历,也总是遗忘。难道黑格尔说的“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是真理?

忘记苦难也许是人类趋乐避苦的一种本能,但记住苦难、反思苦难却是人性光辉的底色。唯有如此,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才有不断向前的底气,也不枉面对那些逝去的生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怪圈。

从一个灾难性事件到形成一段集体记忆,并永久地固化下来、流传下去,我们该做些什么?具体到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将用怎样的方式纪念它,才能达到记录历史、悼念逝者、教育后人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邀请了几位医学史、科学史专家和作家,谈谈我们对苦难的遗忘与记忆。

我们为什么容易忘记苦难

《中国科学报》: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们对苦难历史的记忆呈现一种怎样的态度?

刘士永:人是仰赖记忆的生物,但非常可惜,历史记忆常因时光远去而褪色甚至扭曲。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看,不管是SARS或流感,甚至是更早以前的鼠疫,都在不同国家被提出来作为防疫警示或参考基准。但事实上,无论是官方或民间在运用历史例证时,多半都只是剪裁符合需求的历史片段,而对整体的历史场景与脉络毫不关心。如此做法造成的历史误解,怕比不学习历史教训更严重。

大疫当前,专家的声音往往被最简单、最日常的思考与用语所掩盖。大疫过后,又因为人性急着要遗忘恐怖气氛,不愿回想、不愿检讨,以为把一切抛在脑后就能迎来光明,当然就更容易让历史的经验和以重大牺牲换来的教训归于泡影。

20世纪80年代的脑科学研究发现,遗忘是人类大脑发展的重要功能,让人能以乐观的态度向前行,但这对于历史教训的汲取却未必是好事。

实际上,历史仍在人性的底层发挥作用,只是我们毫不自觉或刻意不反省而已。如果不想让以史为鉴只成为一种口号,那就得回归历史专业,并且直刺人性卑劣懦弱的底层。

李侠:一方面,人的记忆是会衰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分母越来越大,一个灾难事件所占的分量也会越来越小。最后,随着经历者的逝去,留下的记忆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个体记忆虽会消失,可一旦无数个体记忆被固化下来,上升成为民族的、社会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就可以被传递,就像基因一样。但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的事件最终能够真正变成集体记忆,成为一种精神财富,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

比如当年的非典,2003年至今17年过去,整个SARS事件留给我们的更像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它丰富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新陈代谢,已经被稀释了。它带来的怆痛,对于整个社会集体而言,也许不那么大。相较而言,几次大地震因为伤亡比较严重,在人们心目中的痕迹会更深一些。在灾难性事件中,对记忆影响巨大的是人类牺牲的规模。

余世存:中国人确实特别善于遗忘,对于西方人来说,则是现代文明的成就让他们有点忘乎所以。

我们虽然号称是一个历史记载、历史写作传统很悠久的民族,但我们的历史记载是缺乏理性的,这与中国文化缺失理性、逻辑有关联。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社会学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