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与否(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4 11:31:08
浏览

李德铢也承认,目前分子生物学发文章影响因子相对较高,做植物分类学比较慢,发现一个新种的论文影响因子也很低。“这种以影响因子评价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做传统分类工作。”

那么,如何防止前无古人的《中国植物志》“后无来者”?

《中国植物志》能够坚持下来,得益于国家经费的持续支持,这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科院、科技部的专项经费等。因此,陈心启建议由有关部门设立生物分类学专项基金,在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领域,在全国范围保持20人以上的队伍;有关学术刊物设专刊或不定期专刊,供分类学论著发表;继续订阅国际重要的植物分类学刊物,不要断档。“还可以邀请参加《中国植物志》编研的老人写文章或开座谈会,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李德铢则认为,传统植物分类不能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做植物分类,不在于人多,而在于训练有素,由有专业精神的人来做。“分类学面临着压力,某种意义也是新的机会。植物学研究进入‘组学’时代之后,可以用新的方法认识植物。搞传统分类的学者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与DNA条形码等研究手段结合。”他说,“如果坚持做,植物分类学一定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