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忠:航空界的“蜜蜂”(2)
“为什么叫‘蜜蜂’?蜜蜂辛勤劳动,自己不觉得有什么。我们这些人整天忙碌,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是我们的本分。我们的工作用蜜蜂酿蜜来比喻,是很合适的。”胡继忠说。
“像一头牛,把一生献给世界”
“蜜蜂1号”的试飞成功,仅仅是开始。此后,胡继忠带领团队对伞翼机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研究,并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980年到1983年,短短三年间,他便研制成功“伞翼滑翔机”“腾空艇”“蜜蜂2号”“蜜蜂3号”等四个超轻型飞行器型号,在当时传为佳话。
1987年,新西兰总理访问我国,“蜜蜂”飞机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新西兰总理。
1989年,胡继忠和一些航空爱好者用三架“蜜蜂”3C飞机进行了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编队飞行,全程5100公里,开创超轻型飞机长距离编队飞行的纪录。
1995年9月,他和团队研制的共轴式无人直升机首飞成功,再次填补国内航空领域的空白。
2005年,共轴无人直升机实现50千米自主往返飞行。
2010年,共轴无人直升机M28(海鸥二号)实现自动起飞和自动着陆飞行。
……
三十多年来,胡继忠和他的团队研制成了从伞翼机、超轻型飞机、共轴直升机到热气飞艇和氦气飞艇等20多种“蜜蜂”系列飞行器。如今,“蜜蜂”系列飞行器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生活的众多领域,他本人也获得了众多荣誉。
然而,胡继忠却对此看得很淡。在别人眼中,这位“蜜蜂”开拓者依然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终日忙碌在实验室和试飞场之间,以至于周围的人都说他像一架机器。只是机器出了故障要停下来检修,而胡继忠这架“机器”却经常“带故障”运行——他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关节肿得不能打弯,爱人帮他织了一副厚厚的手套,整天戴在手上。外场试飞时,戴手套不方便,他就用棉布把手关节包起来,坚持工作。
对此,胡继忠说:“一个人如果永远忠实,没有半点个人的保留,把自己整个生命都交给党,那他才算用尽了生命的最大限度。这样,在他的生命中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
有意思的是,整天忙于工作的胡继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然不知道自己挣多少工资,钱发下来有多少算多少。负责工资发放的同事常跟他开玩笑:“下次再发工资时,就给你扣下几张。”对此,他总是一笑了之。
在职称评定、评功报奖方面,胡继忠也都不是内行,他设计的飞机很多都得了奖,但很少是自己申报的。在研究团队,他责任最大、担负的工作任务最多,却从不多拿一分钱。
“我不喜欢‘名声’,也没必要叫别人知道我,只要我能像一头牛似的把一生都献给这个世界就行了。”胡继忠说,“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待它们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淡化,来之淡漠,失之泰然,不把它放在心上,更不要刻意追求。这样,就能做到不被名利所困扰,就能一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然而,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对于金钱一向淡然处之的胡继忠,真的着急了。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北航党委下发的一则通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从外地返京、尚在家中隔离的胡继忠,便一直打听着如何捐款献爱心。不久后,他高兴地看到了北航离退休党委下发的捐款通知,但通知中一则“捐款金额原则上不能超过100元”的规定,却又让他陷入苦恼。
他可是想要捐30万元的。
万分无奈下,他拨通了查国清的电话,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