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分流,“可望不可即”?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4 16:08:15
浏览

 
 
博士生分流,“可望不可即”?  
 

未达博士培养要求,可以转为以硕士身份毕业。这一经典的分流制度,近年来在我国高教领域的改革中,听起来并不会让人感到很陌生。然而,理念固然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曲高和寡”,鲜有真正落实。

在外界看来,这一现象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发生改变。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意见》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及早提出分流建议。部分高校也已制定了博士生分流或终止培养细则,将“博士资格考试两次均未通过”“开题答辩两次均未通过”等列为标准。

但是,依旧有专家指出,分流制度目前条件并不成熟。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博士生分流的步伐?

那些没有敲碎的“冰”

实际上,多年来上至部委下至高校,一直在为这项改革的成功进行着努力。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之后,选择部分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改革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2019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先行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中都涉及了分流制度改革。

这一在国外高校成熟的制度,为什么呼吁多年却在国内高校推进缓慢?

曾参与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指出,虽然博士生分流看似在高校内部就可以解决,但这一制度实则镶嵌在很多宏观制度的框架之中。比如,户籍管理。一名外地考生来北京读博,中途因未达要求没有毕业,在户籍上怎么派遣这名学生,是留在北京,还是打回老家,成为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育系统之外的问题,显然比教育本身的问题更加棘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系统之内的问题就容易解决。

事实上,我国对学籍有着严格的管理。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办法》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专科起点本科等)在同一学习时段,只注册一个普通全日制学籍。学历注册信息应与学历证书内容保持一致。学历注册信息包括:专业、层次、学制、毕(结)业、学习形式等。

“这就意味着学生入学时就确定了身份,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中途不能更改。这给高校的学位发放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陈洪捷说。

分流真的适合“中国土壤”?

众所周知,分流制度是一件舶来品。但细分之下,国外高校也并不是全部采用这项制度。尽管美国、英国普遍采用分流制度,但多数欧洲国家并没有“分流”一说。以德国为例,博士培养不达标并不会转为硕士毕业,以至于在该国攻读博士的未完成率相当高。

由博转硕或淘汰,国外学生并没有中国式的“求情”“走极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以考试的方式进入硕士、博士的学习阶段,这本身就是一场竞争激烈、严格的选拔,而国外的硕士生、博士生多采用申请的方式进入,注重的是基本的学习能力、兴趣,而非专业知识。相应的,毕业时的心理预期也会不同。”陈洪捷说。

“这当中,至少存在两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指出,首先,如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常指入学一年后),发现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业不适应现象,需要淘汰或分流,那么更要反思的是入学环节是否有把关不严、不准的问题。通过分流机制来把控质量是否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