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封城第二天,武汉即迎来转折点
哈佛教授:封城第二天,武汉即迎来转折点
1月23日封城后,武汉新冠病毒的传染数Rt就开始迅速下降,在2月6日这天下降至1.0以下,并在3月8日降到0.1,武汉疫情自此得到有效遏制。
这份基于武汉3.2万名新冠肺炎病人的数据分析,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吸引了数十万人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报》专访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林希虹。她将在4月29日晚未来论坛发起的《理解未来》科学讲座上,讨论武汉数据分析结果和公共卫生防疫经验总结如何助力全球抗疫。
(R0:基本传染数。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人的平均数。
Rt:有效传染数。在基本传染数基础上,随时间变化的传染数,比如采取防疫措施后一个感染者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人的平均数。
当Rt> 1,传染病将蔓延;当Rt< 1,传染病才有可能逐渐消失。当Rt 越快接近于0,传染病也就越快得到控制。)
《中国科学报》:关于新冠病毒的R0值,数据一直在修正和变动中。根据你的研究,这个数值应该是多少?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传染病中大概是什么地位?
林希虹:前期研究中对R0的报道,较低的有1.40,较高的达到了6.49。根据我们对武汉数据的分析,结合WHO公布的一些数字,认为武汉新冠病毒的R0大约在3.8左右,区间在3~5之间。
在人口很密集的,基础卫生条件不好的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高。
早期人们常常拿新冠病毒跟SARS病毒比较,后来开始有人拿这次疫情与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的R0值比SARS(2~3)和西班牙大流感(2~3)都要高。但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还是要比这两种疾病低的。
《中国科学报》:根据你发表的论文,2月6日是武汉疫情控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病毒的有效传染数Rt首次降到了1以下。怎么解读这个结果?
林希虹:Rt值的变化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紧密相关。武汉封城的早期阶段(1月23日至2月1日),城市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交通管制、居家隔离等,把Rt值从封城前的3.88降低到了1.2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果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复制。比如意大利、德国等采取社交距离、居家隔离等措施后,Rt值很快下降并趋于平缓,目前Rt值在1附近徘徊有一个月了。但由于家庭内部的传播链难以斩断,Rt 曲线没有真正开始下降并趋于0。
回顾武汉。从2月初开始,随着医疗设施改善、医护人员增加、方舱医院陆续开放,武汉实现了对发热、疑似、密接、留观四类人员的全面隔离、检疫和收治。这样有效地斩断了社区和家庭内部的传播链。
特别是方舱医院运行后,武汉的Rt值出现了迅速下降,2月6日开始小于1,并在3月8日降到0.1。武汉“战疫”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中国科学报》:鉴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疫情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情民情,武汉的抗疫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的推广价值呢?
林希虹:武汉经验告诉我们,新冠疫情的确可以通过公共卫生干预,包括检测,追踪接触者,保持社交距离和集中隔离检疫等措施来有效控制。
目前把武汉经验跟自身国情结合得比较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国家有韩国和新加坡。相对而言,要在西方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完全重复武汉的措施,因国情和文化差异,有不少挑战。
我们的论文预印本在MedRxiv三月初上线后,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11万人读过摘要,4万多人下载了论文。4月10日在JAMA 发表后,近10万人阅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每日电讯报》《英国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我也通过哈佛大学讲座、社交媒体、英国议会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听证会等渠道分享了武汉数据的分析结果和从中学到的抗疫经验,希望这些知识能对各国抗疫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