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封城第二天,武汉即迎来转折点(2)
得到的反馈是,世界各地许多人都觉得武汉经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具体在西方各国能否实施,怎么实施,还需要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合各国国情的抗疫措施。
《中国科学报》:与中国当时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湖北特别是武汉不同。现在很多国家的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局面,中国举国支援武汉的经验对这些国家还有用吗?
林希虹:从美国来看,目前纽约州的疫情最为严重,也有不少医护人员赶去支援纽约州。
其他各州的疫情有重有轻,有些州病例数也不少。所以现在美国各州除了和联邦合作和利用联邦提供的帮助,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彼此间的合作。很多已经退休的医生重返工作岗位,医学院的一部分高年级学生也提前毕业,走上了临床一线。
还是那句话,武汉有很多很好的抗疫理念和措施。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最适合的措施。
《中国科学报》:按照当下的疫情发展速度,是否有些国家已经快要实现群体免疫了?
林希虹:在回答“群体免疫”的问题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到底有多少人已经有了抗体和免疫力?以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至少超过50%的人有抗体和免疫力,群体免疫才有可能有用。但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抗体检测数据来支撑这个假设。
第二,现有抗体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足够吗?检测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都会给判断和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一个人有了抗体不一定就有免疫力,就算有了免疫力,也不确定能维持多久。我们对这个病的抗体和免疫关系,了解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科学研究。
所以,在没有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境况下,强有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科学报》:我们看到美国现在的检测速度非常快,检测量也非常大,美国是否采取了一些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呢?
林希虹:美国现阶段的检测手法同样以核酸检测为主,检测速度快可能得益于参与检测的机构多、仪器数量多。当然美国深厚的科技底子,还有从高校到企业再到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起到很大作用。
目前制约美国检测速度的一大瓶颈是拭子的数量不足。现在有人在研究是否可以将唾液作为样品进行检测,已有很好的进展。如果能成功,将大大提升检测的效率和普及性。
《中国科学报》:中国已经进入了防疫新阶段。外放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在持续,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防疫策略?
林希虹:中国目前的主要传染源发生了变化。现在要关注的传染源是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究竟有多大?怎么更有效地发现这些人?如何提高基于人群的广泛测试?如何准确估计已有抗体的人的比例?哪些因素决定一个人是否产生抗体?这些问题是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当然,还要加紧疫苗研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1/jama.2020.613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