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年吸金最少7.6亿!警惕“开放获取”变圈钱游戏(2)
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惊人的数字,因为开放获取期刊是没有纸刊的,而电子版的篇幅可以是无限的。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量一般都是千篇起步,而其中,许多期刊的稿件录用率可以高达80%左右。
最关键的是,开放获取虽然号称免费共享,但是作者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是要付费的,这笔费用被称为“论文处理费用”。它只是把过去由订阅者支付的费用转移到了作者身上。
2016年,PLOS ONE发文23819篇,每篇收费1495美元,一年收取的“文章处理费”超过了3560万美元。
很显然,这大大超出了我们对在线论文发表成本的想象和常识。
事实上,开放获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究竟需要多少成本,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据Nature有关文章的说法,只有少数出版机构愿意稍微披露一点信息。
“开放获取”演变成了一门十足的生意,更有甚者还使出了各种赤裸裸的营销手段,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前文提到的eLife,它精明地采用了先免费、再收费的策略,每篇论文2500美元。
而最为极端的案例来自PeerJ。
2012年,它向作者提供了3种会员收费标准:初级会员缴纳99美元,一年可发1篇论文;升级会员169美元,每年可发2篇论文;研究会员259美元,可无限发文。如果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需所有作者购买会员资格才可享受套餐优惠。
对此,Science曾用了一个满含讥讽的标题来报道此事——“259美元让科学家发文发到死”!
后来PeerJ发表规则稍有变化,单篇论文处理费用为1095美元,姊妹刊PeerJ Computer Science单篇收取895美元。
会员制保持不变,取消了“无限发文”规则,初级版、升级版和加强版价格上涨,分别为399美元、449美元和499美元,对应一年年限内可以发表论文篇数为1篇、2篇和5篇。
用商业逻辑代替学术逻辑
开放获取期刊的数量早已突破了1万种,再加上几乎可以无限膨胀的发表量,它们贡献了海量的可免费阅读的论文。
但是,它当年所宣扬的理想荡然无存。
首先,开放获取期刊并没有节约学术共享的社会总成本。
而且,随着这种商业模式的扩张,前端支付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后端支付的成本。
其二,无限的篇幅,很多时候意味着极度宽松的审稿。
这也是近年来,开放获取期刊多次爆出论文造假、伪造同行评议的根源。
一年少则几千篇,多则上万篇论文,假如每篇论文平均需要2~3个审稿意见,编辑部根本无力承受进行严格审查的压力。
于是,就有作者混水摸鱼,杜撰推荐审稿人的名字、身份、邮箱,从而伪造审稿意见。
其实,无论是期刊还是科研人员,对这类杂志的论文质量、学术声誉心知肚明,怎么会有人真的花费大量时间去仔细阅读这些等而下之的文献,免不免费又有什么意义?
其三,如果第二条成立,那么开放获取号称要达到学术共享、同行交流的目的也无法成立了。
顶级神刊从抵抗到拥抱
“开放获取”刚被提出之时,传统出版巨头很是惊恐,担心自己的财路会被这些期刊断掉。于是,它们还专门找来专家咨询,提供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