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年吸金最少7.6亿!警惕“开放获取”变圈钱游戏(3)
但是,这些巨头们很快就意识到,这场“危机”根本就是“契机”。因为它们发现了自己真正握有这场商业游戏中的核心筹码。
在所有的开放获取期刊中有一半是不收取论文发表费的,那么什么样的期刊能收费?
这取决于影响因子。
我们从统计研究中发现,凡是能进入SCI索引,每年可以参与JCR报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的开放获取期刊,都可以收费。而且,收费多少直接和影响因子值挂钩,简直就是“一分影响因子一分钱”。
所以,那些顶级神刊们就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然,这些顶级神刊很清楚,用影响因子变现的手段不够体面,因此,它们很快拿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保证正刊的“纯正血统”不受低端开放获取论文的“污染”,另一方面办开放获取子刊。
自2010年起, Nature、Science、Cell、Lancet已先后创办了多种开放获取子刊。
Nature创办的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和Scientific Data,这三个开放获取子刊2016年每篇文章的收费依次是5200、1760、1675美元。
Cell创办了Cell Reports,每篇文章收费5000美元。Lancet也创办了The Lancet Global Health,每篇文章收费也是5000美元。
2014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行开放获取期刊Science Advances之初,曾非常明确地阐释了启动新刊的理由是:其属下的Science等刊物因为没有提供多余的出版渠道(刊用率仅为6%),Science Advances将会满足这个要求。
投给Science及其姊妹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Science Signaling的稿件,被拒后自动转投Science Advances,不再进行同行评议,期刊同时也接受别的新稿件。
这些“长袖善舞”的顶级神刊,就是利用了主刊光环效应进行“吸稿”,肥水不流外人田。它们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还有一些传统期刊走的是“混合期刊”的路子——保持传统投稿方式的同时,提供发表开放获取论文选择。
它也成为了目前全球增长非常迅速、非常受欢迎的期刊出版模式,因为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模式,进可攻退可守。
老牌综合类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2004年正式转型为混合期刊,2017年的论文发表费用为每篇1450美元。
掠取中国的科研经费
开放获取之所能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也是因为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的需求。而它们的出现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曾经选择了8种具有代表性的开放获取期刊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就包括了在开放获取期刊中长期居老大的PLOS ONE和后来居上的Scientific Reports,以及已经被除名的《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
从中国作者在这8种期刊发文总数中的占比可以看到,有些开放获取期刊简直就是为中国作者量身定制的!
更惊人的是,我们统计发现,前7种开放获取期刊仅2017年一年,就从中国作者口袋里赚取了6000万美元(3.8亿多人民币)。
而据SCI数据库显示,2017年中国作者总共发表了69051篇开放获取论文。我们非常保守地估算,2017年中国作者向开放获取期刊贡献的总费用下限约为7.6亿人民币(论文处理费绝大部分不是作者自己支付的,大量费用是由科研经费报销的)。
中国科学期刊别趟这浑水
科学期刊的出版很长时间一直是暴利行业,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更是助推了这一趋势。
而开放获取期刊商业模式带来的利润,是以严重伤害科学的学术生态为代价的,因为这些利润实际上绝大部分来自发表低端甚至垃圾论文。
这些急剧增长的开放获取论文的发表,使得科学发表的学术标准进一步降低和混乱。所以,我不认为这个商业运动真的是可持续的。
近几年,PLOS ONE、Medicine、Oncotarget、Scientific Reports在中国一些科研机构和医院中已经有了“四大水刊”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