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错“撞”出基本数学的“春天”(2)
这是孙斌勇“十年磨一剑”的成果,期间他也常常遇到思考卡顿、想不通的时候,除了思考钻研,还与其他数学家交流探讨,他前往美国受邀拜访以朗兰兹纲领见长的数学家江迪华教授、与新加坡数学会会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程波交流合作。在他看来,数学是一项长期工程,做数学要慢一点,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一点一点进步,才会走得更远。
在BSD猜想研究方向也取得了突破,万昕研究员证明了更一般的非正规情形下秩为0与1时的BSD公式,从而完成了秩为0与1的BSD猜想的证明。法国CNRS教授Christophe Cornut对此工作的评价为“积数十年来发展的几乎所有方法集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2015年,田野研究员曾第一次对BSD猜想给出了接近最终答案的线索,当时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中国继陈景润之后最好的工作”。最近,他与合作者将此前BSD 猜想关于有理数域上带复乘椭圆曲线的反定理推广到了全实域上带复乘的椭圆曲线。
此外,研究人员在代数簇中向量丛的研究和极小有理切线簇的研究、算子代数和Riemann zeta 函数的零点分布、Von Neumann 代数的生成元问题和自由群因子的同构问题等方向上也做出了重要成果。
突破和进展得益于研究人员内部以及与国内外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联系,这数学家们有了更多灵感闪现的瞬间。
“这是一种智力活动、思想碰撞,而这种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往往比较隐秘,但十分重要。”席南华说。
培养人才 造就一流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根本上还是人才的竞争。在数学领域,亦是如此。
“我国还比较缺乏顶尖的、有影响力的数学家,我们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尽管可能成效比较慢。”席南华说。在数学院,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些具有竞争菲尔兹奖等国际数学大奖实力的青年数学家。
通过项目的支持,大力鼓励研究人员通过出访、邀请、组织或参与国际会议和年度群体活动进行合作交流,开阔视野、扩大眼界。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有需要”就组织。
在科研人员看来,这种“近朱者赤”的潜移默化过程让他们受益匪浅,当与世界顶尖的数学家交流多了,了解他们在关心的问题,学习他们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数学被称为“年轻人的事业”,团队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按照培养一流人才的标准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并授课,课程包括代数学 I-IV、代数数论、代数几何、李代数及其表示、线性代数群及其表示、Shimura簇等。安排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等。
纯粹数学大多研究千百年来的“未解之谜”,是长期工程。因此,科研人员必须心无旁骛、持续专注,才能有所成就。
席南华表示,他们更重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就好像植物,必须有好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人也一样,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合适的环境,我希望我们的科研人员每天高高兴兴、心情愉悦,让身体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为此,他们一方面在制度上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减少考核;另一方面,在行政系统上树立“服务”的概念,尽可能少打扰科研人员,不让他们为各种繁琐的事情分心。
此外,在团队中倡导学术平等,没有“权威”的意识。“年轻人在这里不会感到压抑,也不需要在资历深的专家面前小心翼翼,事实上,大家可以很随意的开玩笑。放松,无拘无束,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人的发展空间了。”席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