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探家底”(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7 01:34:13
浏览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于调节区域气候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区域气候形成、水源涵养与补给、生物多样性维持、鸟类的迁徙与栖息、畜牧业生产、民众生活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因此,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重要内容。

围绕湿地水环境和水生生物,湿地科考队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毅峰介绍,湿地科考将调查高原水环境和水生生物从冰缘到湖泊连续的梯级变化过程,研究鱼类等水生生物类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青藏高原湿地也是大量水鸟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同时,一些鸟类又是重要传染病原的携带者。

“湿地科考将研究这些鸟类的迁徙活动规律和病原微生物携带情况,以构建生物安全防火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雷富民带领团队已在藏东南河谷发现了十几万只斑头雁、赤麻鸭的越冬种群。

此外,湿地科考还将围绕典型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水蓄积功能、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问题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

为高寒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变暖、总体趋湿且人类活动加剧,事实上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2018年发布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显示,1990—2006年,青藏高原湿地呈现出持续退化状态,以每年0.13%的速率减少,总面积减少了约3000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在湿地保护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湿地面积明显回升。

而这一专题科考的最终目标,是在摸清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分布、资源和保护现状,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最终提出青藏高原湿地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我们将构建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效应评估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评价重大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提出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保护对策。”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郝彦宾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此,中科院院士傅伯杰特别建议,对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每一湿地类型逐一展开研究,比如城郊湿地、河谷湿地等,“只有把每一类问题分析透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恢复和保护建议”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在总结时强调,要抓住第二次青藏高原湿地科考的“历史机遇”,为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补课”,加强科考小分队间的协调,加深对青藏高原的理解,为探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家底贡献一份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