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更多科学的种子(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2)
活动一启动,就得到了很多院士专家的响应。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深刻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一听说“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参与活动,也是源于自身的经历和体会。
“我对科学的兴趣就是源自科普。”梅宏说,中学时,他读到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被陈景润的故事深深打动,“从那时起,我就对科学研究充满向往。”
“或许有人觉得一串串代码很枯燥,但在我看来,用一个个代码通过编程实现各种功能,充满乐趣。”梅宏说,“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体验到计算机科学的魅力。”
各展所长,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
今年是梅宏参与科普活动的第十二年,每场讲座前,他都会根据受众特点,精心设计讲稿或课件。面向中小学生,侧重于通识教育和兴趣启蒙;面向大学生,侧重于计算机前沿态势及对科技发展的影响;面向政府企业,重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介绍信息化对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面向专业人士,主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技术层面分享交流。
许智宏的科普讲座主要围绕“植物和人类”展开,阐释植物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鼓励青少年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有一次巡讲,根据观众提问,许智宏从作物驯化讲到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引导公众理解相关科学事实。“科普,就要随时回应大众的疑问。”他说。
沈保根长期从事磁性物理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但他的讲座经常不只有对磁性材料的讲解。“我们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沈保根说,工作中,他常被一些老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感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费紧张,单位订阅的国际期刊不多,一些老前辈自费订阅,然后供大家一起阅读、学习。”沈保根说,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沈保根非常敬佩老一辈院士专家对“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工作的热情。“比如南京大学的吴培亨院士,学术造诣很高,科普课更是讲得好。但他仍然为了做好每一次报告,反复修改文稿,80多岁了还在参加全国科普巡讲。”
20多年来,一大批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结合自身研究、区域发展和受众特点等进行科普,累计开展了2000余场次。”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普及与学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看来,活动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等建言献策;二是聚焦重点人群,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三是聚焦科技热点,及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相关科学问题。
持续巡讲,激发公众求知热情
“一些当年听报告的孩子已经加入科研队伍”
高鸿钧对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深有感触。
“我曾经到一些不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做讲座,那里的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令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动。”高鸿钧说,“一些当年听报告的孩子已经加入科研队伍,这很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