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更需要以人为本(2)
但同时,人工智能有着其非凡的优势,我们也不能一味否定这项技术在文艺领域产生的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输入的指令迅速生成画作或文本,其内容细节丰富且风格多变,也没有明显的技术痕迹,反而还可以辅助修正文艺作品中隐藏的缺陷和不足。这使得文艺家能从重复性、程序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设计、策划、创作等“高级”活动,从而提高文艺作品的创作效率和创作质量。
总体来说,在要求极其富有创造性的文艺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凭借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技术上的优势,可以突破传统的文艺创作的思维模式、方法和应用范围,以人机交互协同的方式助力文艺家大胆想象,大幅延展艺术表现力,推动文艺创作的进步,为文艺创作赋能。
2.实现精准传播也限制了广泛信息获取
打开一些客户端,主页自动奉上一系列商品、视频、资讯等,向用户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是依赖算法实现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推荐就是在记录用户的浏览记录、行为特征、环境特征等方面的基础上,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画像,从而为用户推送符合其偏好的信息。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算法推荐已经成为各个平台、浏览器、社交媒体甚至一些用户的好帮手。但用户在享受按照个人偏好进行信息过滤和个性化推送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感受到诸如过度推送、广告精准推荐的不良体验。算法作为人工智能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帮助实现用户与信息快速精准匹配的同时,也逐渐影响着用户的审美判断、思维方式、情绪感受等,甚至成为商家增加流量、增强用户黏性、收割用户钱包的利器。这样的推荐算法就不一定是用户需要的,反而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算计”了。
算法改变了文艺作品在新媒体行业的传播渠道,也在影响传播终端的用户。虽然算法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和数据推测出用户的需求,确保精准推送。但是,人工智能尚不能挖掘人类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长此以往,算法推荐大量重复性内容,收窄了用户的信息接收范围,遏制了用户接收丰富性和创新性更强的信息的可能,不利于个体提升文化生活质量、追求品质更高更好的生活。
2021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算法不合理应用影响到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和网民合法权益带来挑战;强调要以算法安全可信、高质量、创新性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算法安全治理机制,构建完善算法安全监管体系,推进算法自主创新,促进算法健康、有序、繁荣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这表明,在政策层面,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为算法规范化、科学化明确了方向。
3.为文艺评价提供技术性标准但无法产生审美与共情
几年前,央视播出的大型中国故事主题音乐竞演节目《渴望现场》,引入智能评分机器人“小渴”担任音乐评审。“小渴”通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海量音乐专家的评分数据,从音准、音域、调性、节奏、语感、乐感六个维度对演唱者进行评分,兼顾了音乐欣赏的维度和量化的难度。此外,“小渴”能通过海量样本进行分析和学习,并能随着样本量的扩大进行自主学习、更新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