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而且一定要办好,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标注“中国深度”——新疆塔里木油田,我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开钻,向地下1万米挺进。
解锁“中国强度”——青海西宁,全国首个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里,中国建材自主研发的T1000材料,一束手指粗的碳纤维,就能承受拉动两架C919飞机的力量。
刷新“中国精度”——白鹤滩水电站,16台发电机组首次全开并网运行。发电机组内部,由1.6万多张磁轭冲片分900层叠成转子磁轭,中心最大偏差不超过0.02毫米。
近年来,中央企业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创新为先,不断创造发展新动能
翻看大国重器名录,处处可见中央企业的身影。
C919国产大飞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CR450高速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首次试航……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集中资源力量,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加大投入,攻关难题。
高等级取向硅钢,是降低电力输送损耗的关键。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我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独立自主生产。
“普通钢材历经的是‘千锤百炼’,取向硅钢还要‘精雕细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望明介绍,取向硅钢制造流程有上千个关键工艺节点,宝武研发人员历时10年才突破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宝武钢铁生产的取向硅钢已应用在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中,产品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达200余家。
国务院国资委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全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攻关任务。2022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约10%,首破万亿元大关。36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
龙头示范,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3月9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G50投入商业运行,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这背后,是一次央企牵头,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的成功试验。
供给端,东方电气作为牵头单位,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中下游近300家企业,建立起燃机产业链,“十四年磨一机”,实现主机国产化率100%。
应用端,作为国内燃机装机容量最大、机型最全的能源央企,中国华电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主动承担首台套从“攻出来”到“用起来”的落地重任,创造了25天完成安装、9个月实现从开工到并网的速度奇迹。
强强联合,带动产业发展。G50的成功商业运行,把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发展带入新阶段。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进“一条龙”应用示范工作。2022年,由央企牵头8个项目,汇聚101家参研单位,确立140个攻关目标,投入资金20亿元,推动优质基础产品、基础工艺的应用、迭代升级。
创新机制,打造卓越人才队伍。
“公司赋予研发团队资金、立项、人才使用方面的自主权,1500万元以下的项目立项可在研发中心内部完成决策,这对产品高度市场化的研发团队至关重要。”南方电网所属南网数字集团芯片与智能终端团队技术带头人姚浩说。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科改企业”,南网数字集团推行“揭榜挂帅”等改革,积极为创新团队“松绑”。2021年,团队研发的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投入量产,目前已在变电、配电、电力物联网等领域实现验证并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