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6 12:54:06
浏览

原标题: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陈春有

策 划:房琳琳 何 屹

“外国读者对中国科幻的兴趣和需求越来越大,科幻市场供给亟须丰富壮大,要想方设法鼓励更多人写科幻作品,才会有好作品涌现,现在中国科幻作家的数量还很少。”科幻编辑、暖夜工作室创始人丁诗颖参加完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后如此感慨。

10月22日,大会在成都落下帷幕。5天里,国内外科幻爱好者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庆祝他们独有的“节日”。2021年12月,在华盛顿举办的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成都击败法国尼斯、美国孟菲斯、加拿大温尼伯等地,成功拿下此次大会的举办权。

从刘慈欣小说《三体》获得科幻大奖“雨果奖”开始,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火”,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科幻热潮。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19世纪诞生至今,始终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200年,科幻为何能保持如此高的热度?如何让科幻与科技创新更好地互相成就?还需要哪些力量共同发力,促进二者持续繁荣?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科学界、产业界以及科幻创作人士。

科幻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近些年,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不断激发着文艺创作者的想象力。

“科技发展和科学幻想是一种双螺旋上升的关系。”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认为,越来越多的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后,变得不再陌生和遥不可及,人们期待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关心未来现实世界的走向。同时,科技推动工业发展,电影工业基础愈加完善,使得在影视创作方面,“创作者有机会通过复杂的工业奇观,展现出科学世界的特殊之美”。

白铠安是德国青年物理学者,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认为,科幻作品的叙事,是由作家、读者甚至消费者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人们看到科幻创作中未来世界不同的可能性后,对迎接未来家园会做出基于比较和思考的更优选择。”白铠安举例说,有些科幻作家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十分着迷,他们关心城市如何变化、关心在何处居住,他们对人类头顶上这片广阔的空间思绪万千,提出在太空建造未来城市的想法,还提出了新型建筑材料或许需要通过组装机器人进行多维打印。

但白铠安坦言:“最终实现这样的想法,至少需要两三百年。道路虽然曲折,但由科幻故事描绘的技术愿景,激励着科学家去探索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一步一步把想象变成可能。”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人才,而科幻作品作为媒介,一直引领大众爱上科学,甚至步入科学研究殿堂。

“我就是受到科幻小说的直接影响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德国科学家托马斯·梅尔直言。

高中时,托马斯·梅尔热衷于阅读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是他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该小说讲的是一批地质学家通过火山口进入地下世界,探索地球内部的奇妙景观和生物。书中广博的科学知识和瑰丽奇妙的想象让托马斯·梅尔喜欢上了物理,促使他在大学时选择物理专业,并最终成为科学家。“这就是科幻的魅力。”托马斯·梅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地心游记》是一部虚构作品,却在当时引发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的探索欲望。

“这跟我正在从事的高压科学研究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在实验室里模拟和研究高压环境下的物质行为,帮助人类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托马斯·梅尔说。

科幻作品常常关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环境变化等对人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