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6 12:54:06
浏览

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877.5亿元。

在姬少亭看来,“今天的市场购买力足够强大,科幻已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网络的发达也让大多数网友成为潜在的科幻受众”。

2022年上线的B站科学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未来事务管理局担任了科幻顾问。在这部纪录片中,刘慈欣作为讲述人,沿着亚瑟·克拉克等大师留给后人的启迪,与全球最具前瞻性的科学家一起,探究哪些科学技术和科幻设定影响过刘慈欣的《三体》创作,以及这些技术在现实中的发展进程。该纪录片一经发布,就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科技创新与科幻创作的相向而行,让升温之势突破原有圈层。除图书、电影、电视、绘画、动画、游戏等传统表现载体,VR、MR等新兴媒介形式,也帮助科幻作品更容易触达大众。

科幻产业需要更多刘慈欣

尽管“科幻创作被持续繁荣的消费市场寄予了更多期待”,但姬少亭提醒,“科幻这一类型的产品,还未整体性地进入大众的文化视野。”

中国科幻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无论是科幻产品还是原创改编,现在都围绕少数人的少数作品。

袁岚峰坦言,目前《三体》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品还相对较少,仅有一个刘慈欣是不够的。读者关注《三体》等作品是好事,至少让更多人注意到科幻这个领域。

根据《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目前中国科幻阅读市场仍以刘慈欣这样的头部作家以及国外译介而来的经典科幻作品为主。微信读书“2022出版科幻类图书阅读量TOP20”中,译介作品占18席,本土原创作品仅占2席,一些外国经典科幻图书稳居推荐榜单前列。那么,如何促进科幻创作形成新突破?

袁岚峰认为:“科幻作家要有现代科学的知识基础,比如了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的科幻作品。”

科幻作家、知乎答主王诺诺则建议,创作者要善于从科普内容中找寻灵感,她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创作经历。

有一次,看到一篇很有趣的科普文章,瞬间文思泉涌,经科普作者本人授权后,他们合作共同创作了科普文章新的故事情节。

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可以把科学原理更好地传播出去,对建立起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很重要。

袁岚峰也以《三体》掀起的科普热潮为例说:“它不仅引导受众主动了解‘量子通信’这一专业术语及其内涵,还促使科技工作者专门撰写解密《三体》中科幻情节与技术设定的书籍,如物理学家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分析智子、水滴、二向箔等诸多外星文明的武器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同样能引起社会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讨论。”

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科幻作品都在努力呈现本土化特色,而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古老哲学是值得深挖的宝藏。

王诺诺又举例:“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如能融入创作,进而阐释中国价值和理念,将是国际读者乐于见到的一种‘色彩’。”

她在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主题创作中,把中国古代盘核桃的过程比作“人工智能”训练的过程。作品打开创作思路的同时,还彰显了中国科幻独具的特色。

科幻已成为沟通世界的一种语言,是交流的媒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科幻与文化产业有天然的亲密联系。影视制作、绘画和游戏等衍生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姬少亭认为:“科幻不可能是无源之水,行业发展需要有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