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2)
丁诗颖和她的团队正在引进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主编的《太阳朋克》选集。在她看来,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时代,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丁诗颖还提到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菲利普·迪克笔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些故事告诫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便利时,也要警惕技术的负面影响,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创造出的虚拟世界。”丁诗颖说。
姬少亭是个技术乐观主义者,她赞同刘慈欣的观点——技术是前进的,技术产生的问题,人类最终也能靠技术解决。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岚峰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科幻最独特的功能是鼓舞性作用。“好的故事,最难能可贵的始终是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最终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以儒勒·凡尔纳笔下的《神秘岛》为例,该小说主人翁深信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巨大力量将使人类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给予持久的温暖和力量,这正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
科幻创作进入利好时代
科普工作对于提高人口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科普政策出台。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新时代应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重点解决“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根据今年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较2020年的10.56%提高了2.37个百分点。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科幻将大有可为。虽然不等同于科普著作,但科幻作品在承担科普功能上具有天然优势,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吸引着科幻创作者们。
2019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宣布成立科幻专业委员会,积极吸纳包括作者和编辑在内的科幻会员;2020年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又宣布成立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
2023年5月,中关村论坛首次把中国科幻大会作为平行论坛,举办科幻展、科幻电影展等特色活动。及至几天前的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已然成为网络热词。
从政策、平台到项目活动,科幻创作均得到大力支持。说起这些,姬少亭感触颇深:“对科幻创作者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政策导向让社会各界主动拥抱科幻圈。”
2016年,她创办未来事务管理局,团结科幻作家群体,专职孵化创作人才。这些年,她所主导和参与的事情,都得到不同层面的支持。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支持下,中国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结构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架设完成之际,刘慈欣、韩松等科幻界代表参加了落成仪式。亲历现场,刘慈欣深受震撼,他在《三体》中就写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有了现实对照。
2019年,“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活动邀请作家走进企业科研生产现场,探访大国的“智”造之路。参访作家以大国重器为灵感创作了《大国重器》一书,2022年出版的这部作品共收录了13篇优秀的科幻小说。主题包括:高原之上的光伏电厂阵列中暗藏着未来星际飞船靠搜集星光进行远航的秘密,托卡马克核聚变的高温熔炉进化出一个与人类迥异的智慧文明,中国航天将一群孩子送去月球参加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