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开市两周年:服务中小企业 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15 12:04:01
浏览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黄盛)今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开市交易两周年。两年来,北交所围绕“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市场定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关键制度创新为突破,持续完善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生态,发挥市场特色,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

北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9家,总市值超28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81%,民营企业占比88%。此外,2023年前三季度,近9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27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五成;六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16家公司增幅超五成,17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多位业内人士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北交所开市两年来逐步成熟,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基础制度“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企业、制度、文化和生态等要素不断集聚,改革建设初见成效,未来还将加打造股、债、基等“全产品”协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打造全链条服务中小企业体系

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实现破题,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核制度平稳推出,畅通了区域性股权市场优质企业到新三板的便捷通道,优化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的机制安排……开市两年来,北交所逐步完善了全链条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体系,与沪深交易所的科创板、创业板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引导着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聚焦。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田轩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北交所定位于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为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更为多元的融资渠道,企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更好地得到了满足,逐渐发展成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标准化融资平台。北交所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准入条件更为宽松,与科创板、创业板保持一定差异,且审核效率较高,首次发行比例更加灵活,为企业股份一次性被稀释减轻了压力,转板机制实践较为成功,成为转板示范。  随着北交所转板细则的落地,与科创板、创业板等转板上市通道打通,并开展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对接,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多元渠道。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突出了精准、普惠的特点。比如,适配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和中小市值股票特点,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品种、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实施做市交易和融资融券机制,设置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安排。两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47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左右,体现了普惠金融理念。北交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帮助企业“快速融、解急需,按需融、办大事”。

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

北交所数据显示,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总数达617万户;109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主动披露三季报;二级市场表现有所改善,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近三成;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市场机构普遍加大展业力度,多家北交所龙头公司获基金持仓金额超亿元。

不断扩容的背后是北交所自开市以来,频频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形成了一个各主体积极参与、各要素均衡发展、各方面协调联动、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生态,发挥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据北交所介绍,北交所以政府债券为突破口,实现了债券市场起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实现常态化发行。今年10月20日,北交所以参与承接企业债业务为契机推出信用债产品,搭建了债券市场基础功能与业务框架。截至2023年11月14日,北交所累计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4.25万亿元,助力政府债券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等功能发挥;已受理14个公司债券(含企业债券)项目,计划发行金额287亿元。

此外,北交所还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从投资端、交易端、企业端、中介端、产品端等各方面推出了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