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上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01 17:54:01
浏览

这是2023年11月25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拍摄的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是2023年11月25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拍摄的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公司从张江药谷孵化载体里的一个小企业成长为国产创新药企的领头羊。在这里,既能找到平台‘伙伴’,又能找到上下游‘同行’,还能找到终端用户。这正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壮大的缩影。”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说。

今年6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千亿元级产业,全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这是2023年7月9日在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拍摄的等待装船运往澳大利亚的上汽MG品牌汽车和新能源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是2023年7月9日在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拍摄的等待装船运往澳大利亚的上汽MG品牌汽车和新能源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蓄能,疏通双向链接“快车道”

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赵东元有了“新身份”: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他受聘为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赵东元在复旦大学实验室里指导学生(2023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赵东元在复旦大学实验室里指导学生(2023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赵东元团队,在肉眼看不到的纳米世界摸索,首创“介孔材料”的原创突破,不仅在创新策源上发现了一座“金山”,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结出硕果。材料投入应用后,每年增产上百万吨优质油,创造数亿元的利润。

“聚焦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提供10年以上的长周期支持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5至10年不考核,为人才‘十年磨一剑’提供制度保障。”赵东元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布局大科学装置,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主动发起“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2021年,上海同时捧回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个一等奖,实现20年来首次“金花齐放”……近年来,上海不遗余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打地基,为未来产业“蓄能”。

从关键核心技术源头研发,到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的突破”,并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落地,联影医疗“破局”“成势”“出海”的大跨步,是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