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6 05:42:01
浏览

  尽管如此,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仍具有现实意义。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规模、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加工贸易的作用减小了。“加工贸易目前仍是拉动中西部、东北地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稳外贸稳外资、稳住产业链供应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分析,如今中国加工贸易已衍生出多种形态,如对跨境物流要求较高的货物加工贸易、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的服务加工贸易、对网络开放和智能化要求较高的数字加工贸易等。《意见》围绕强化交通物流与用能保障、满足多层次用人需求、支持拓展国内市场等方面分别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加工贸易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加工贸易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

  面对新形势,中国加工贸易向何处去?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之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选择。

  东莞石龙京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车载镜头、液晶显示模块等高科技产品。近年受原材料成本高企、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公司出口订单减少,过去主要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根据形势变化,公司探索出口转内销渠道,再加上海关加工贸易货物集中内销等利好政策支持,抓住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商机,内销业务比重大幅提高。”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连续参加十三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加工贸易内销货值实现快速增长。

  加工贸易“转内销”,挑战不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卓贤分析,与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更困难。“无论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加工贸易企业‘两头在外’,品牌是国际品牌,需求在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也受制于国际分销网络。订单化生产使其缺少自有品牌、专利,国内市场渠道不畅,不适应国内消费者需求,转向国内市场自然举步维艰。”卓贤说。

  长远看,加工贸易“突围”还须摆脱产业链“低端”的固有印象。通过发展保税维修等新兴业态,中国加工贸易正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更有利位置攀升。

  将飞机发动机短舱、船舶用柴油发动机等产品纳入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销售的自产产品保税维修业务,维修后返回国内,不受维修产品目录限制;允许国内待维修货物进入综合保税区维修,直接出口至境外……为促进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的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意见》释放众多积极信号。

  在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之外,商务部等部门也明确,将加快支持一批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自产出口产品“两头在外”保税维修试点项目。同时,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江苏省苏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天津市滨海新区进行“两头在外”保税维修试点,支持企业开展相关业务。

  开展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贸易、推动加工制造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集群的不可替代性……新业态、新技术加速孵化,中国加工贸易有望实现蝶变。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已超过六成。其中,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仪器仪表等6类高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增速均明显加快,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从2012年的8.6%提升至2022年的34.4%。在加工贸易产业的带动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离不开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