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6 05:42:01
浏览

  海南自贸港的加工增值税收政策就是其中的代表。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试点覆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符合条件的重点园区内企业、主要适用于原料或成品税率较高的商品加工贸易……政策实施以来,海口海关累计监管加工增值内销货值45.2亿元,免征关税3.8亿元,有力促进海南自贸港加工贸易发展。

  在外贸大省浙江,宁波海关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专家解读会、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助力关区加工贸易企业提质增效。甬矽电子(宁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林华介绍,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中高端芯片的封装和测试,采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进出口业务。“通过优化加工贸易成品出口退换管理、‘短溢区间’改革等,海关推出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顺应了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和纾困减负的需求,帮助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徐林华说。

  从全局视角看,“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引导梯度转移是打造加工贸易“2.0”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杨丹辉介绍,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沿海地区又具有运费优势,传统加工贸易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面临着成本压力。

  杨丹辉分析,随着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具有高增长空间的外贸市场开始出现,“需要推动东、中、西部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比重从2008年的2.8%上升到24.8%,其中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份依托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为外贸进出口重要基地。

  但问题随之产生——加工贸易产业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对物流成本非常敏感,失去了海运优势,如何寻找新的比较优势?

  打造新优势,需要相应的配套能力。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物流与用能保障不断改善,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能力得以加强。

  在新疆阿拉山口,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超110条,可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加工贸易搭上“快车”。去年投产的阿拉山口新博油气管道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就完成和乌兹别克斯坦客户签订的1.5万吨焊管订单。“阿拉山口靠近中亚市场、具备宽轨准轨换装设施,交付快、运费低。公司进口钢材原料还享受关税优惠,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周善征说。

  高质量的转移载体也不可或缺。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将培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等载体,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梯度转移载体项目;同时,完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对接合作机制,优先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保税监管场所,引导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向上述地区梯度转移。

(责编:卫嘉、白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