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极微观深入,拓展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新知·把握科学研究新趋势)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纪伟在调试光电关联显微镜。
喻思南摄
头发丝,大约是肉眼可见的极限,它的直径约100微米,细胞是头发丝的1/10,细胞核则只有几微米。然而,这小小的细胞核,承载着海量的高价值遗传信息。
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必须向极微观尺度深入。
“从群体生态学到生命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再到生物大分子,甚至生物大分子中的原子细节,生命科学涉及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尺度研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高璞说,作为当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沿,生物大分子是典型的极微观研究领域。
在极微观尺度,科学家如何做研究?如何才能把握极微观科学研究趋势?记者进行了采访。
借助先进精密观测技术,从分子尺度“看”细胞
走进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纪伟正在指导学生调试光电关联显微镜。前不久,这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带领团队,基于光电关联显微镜,开发了一种新的观测方法。
“研究生物大分子,首先要‘看’到它。”纪伟告诉记者,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组装结构复杂精密,对它们观察得越清晰,对生命奥秘才能了解得越深刻。
17世纪,荷兰科学家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单细胞生物,打开了微生物学的大门。此后约300年里,光学显微镜不断发展,但分辨率因受衍射限制,达到几百纳米后就很难突破。21世纪初,随着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和冷冻电镜的出现,科学家得以在几十纳米到零点几纳米尺度上观察亚细胞结构,极大拓展了对生命科学的认知视野。
随着对微观结构探索日益深入,科学家持续改进观测技术,挑战显微镜“微”之极限。
对着电脑屏幕显示的细胞结构,纪伟介绍:为“看”清细胞里的精细结构,科学家要观察特定的分子状态。然而,冷冻电镜电子束只能透过约200纳米的生物样品成像,需要将数微米厚的细胞减薄后观察,但这种减薄具有随机性,无法确保目标分子保留在切片里。为实现定向目标减薄细胞,纪伟团队研发出冷冻荧光导航减薄技术,这相当于给冷冻双束电镜安装了“导航定位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目标导向减薄。
围绕生物大分子研究前沿,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主要布局生物大分子精密观测技术、生物大分子精确组装原理和生物大分子精准调控设计三方面研究。“对生物大分子而言,这三方面研究分别对应观测它、理解它、利用它,在逻辑上密切关联、相互促进。”高璞说。
纪伟主要研发生物大分子精密观测技术,高璞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大分子精确组装原理。“生物大分子及复合体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这些分子机器活动出了问题,往往会引发疾病。”高璞告诉记者,有了精密的观测技术,科学家就能更好地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有序组装及动态调控,搞清楚了这一过程,就能帮助科学家做好生物大分子精准调控设计,从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比如,面对异常核酸信号,宿主是如何进行免疫应答,以及该过程是如何受到调控的?借助先进的生物大分子研究方法,高璞带领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增进了人们对核酸免疫应答机制的理解。向极微观深入,在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重要成果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