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极微观深入,拓展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新知·把握科学研究新趋势)(3)
怎么办?从分子层面入手,万建民带领团队历经30年潜心研究,阐明了水稻种间和种内“杂种不育”的分子机理,破解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该突破被誉为水稻杂种不育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为生产上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农业科技创新。”任玉龙说,从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的策略,有助于应对我国粮食生产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
适应极微观科学研究趋势,做更多科学前沿的原创性工作
“向极微观深入是探究物质世界、生命本质及运行规律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志说,由于微观层面的重大突破往往引发颠覆性技术变革,相关研究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生物大分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有何趋势?
受访专家表示,我国生物大分子研究积累比较深厚,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公认的前沿研究重要基地和学术高地。当前,生物大分子研究向更微观的领域挺进,对精密观测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我们要开发更精密的观测技术,与国际同行一起,努力推动生物大分子观测从静态、体外观测向动态、原位观测升级。”纪伟说。
研究向极微观深入,多学科交叉融合日益重要。“生物大分子研究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不同专业的人才,营造鼓励合作的氛围,让科研人员围绕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就能实现1+1>2的效果,推动我国相关研究迈上新台阶。”纪伟说。
任玉龙告诉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功能基因组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生物学、农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将相互融合,共同推动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
推动农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种质资源是重要载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9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任玉龙说,水稻品种的每次更新迭代都离不开重大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未来,团队将努力挖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阐明其功能,构建高产优质等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向极微观深入,意味着研究的多是科学前沿的原创性工作。受访专家普遍建议,适应极微观科学研究趋势,把握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应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团队的稳定支持,让科研人员安心做基础研究。
“科研仪器需要在迭代中不断升级完善,且必须要大家拧成一股绳。经过磨合搭配好的团队要保持稳定,才能持续出成果。”纪伟告诉记者,“要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信任、更长的支持周期,鼓励他们‘十年磨一剑’做重大研究。”
程治军认为,基础研究做得好,分子育种的根基才更坚实,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眼下,农业科研资助周期仍相对较短,给基础研究的空间还不够,“希望给予一批优秀团队长期稳定支持,鼓励他们探索有价值的研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