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科技视点·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4)
“当时,全世界都在等着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结果,希望知道嫦娥五号月壤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月球新故事。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质疑:一些人觉得美国阿波罗登月采回来的月壤样品有380多千克,而我们只采到了1.7千克样品,很快出新成果可能吗?”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地质地球所研究员贺怀宇坦言,“别人的样品比我们多那么多,要想‘出新’确实不容易。”
怎么办?只有争分夺秒抓紧干!
拿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第一时间,地质地球所就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在会上,所长吴福元向研究团队提出明确要求:“一个星期内完成定年、岩石地球化学、水含量和锶、钕、氢等同位素分析,然后再用一个星期时间写成论文投稿。”
计划并不是盲目制定的。在此之前,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着深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
“拿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前不久,我们还用所里保存多年的‘阿波罗月尘’样品做过研究和分析,相当于提前进行了一次演练。因此,大家心里比较有底,技术流程全部都经过了验证。”团队成员之一、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杨蔚说。
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地质地球所提前把所里相关的仪器设备调试到了最佳状态。在月壤研究过程中,所里其他课题组研究人员都得为月壤样品研究“让路”。
在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很快如期取得了第一个重磅成果,创造了月壤研究的“中国速度”。研究团队仅用0.15克月壤,7天完成分析,16天完成论文,100天在《自然》上同时发表3篇论文,将科学界已知的月球岩浆活动结束时间推后了10亿年。
贺怀宇说:“能这么快取得成果,还得益于我们国家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任务前对其着陆区域的选择和判断,成功采集到了最年轻的月球玄武岩样本。因为是全新的、从未被研究过的样本,也让我们能迅速获得很多新的认识。”
3年多来,国家航天局已向国内131个研究团队发放7批次共85.48克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第一批国际申请已完成专家评审。目前已产出100多篇科技论文,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有了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积累,我们对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充满期待,也满怀信心。”贺怀宇说。
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本次任务搭载了4个国际载荷,巴基斯坦立方星是其中之一。
这是巴基斯坦的首次月球探索。作为该载荷中方责任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合作研制,该校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吴树范是中方团队负责人。
“别看这颗卫星小,它身上的技术创新可不少。”吴树范说。比如,在轨故障诊断算法使卫星能自动检测并诊断系统可能的故障,引入动态智能化任务调度策略,采用特种镁合金和蜂窝碳纤维等先进材料,等等。
按任务书要求,这颗卫星考核寿命为5小时,实际上它在轨工作了55天,持续不断发回画面和监测数据,为巴基斯坦月球研究提供宝贵的一手信息。“成果远远超出了预期。”吴树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