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好“风光”——新疆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观察(3)
自2010年疆电外送工程实施以来,新疆外送电量已超8000亿千瓦时,送电范围覆盖20个省份。其中,新能源电量外送占比近三成,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695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8亿吨。
新能源开发利用势头强劲,赋能传统能源基地的绿色转型。
作为我国最大的超深油气生产基地和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之一,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正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占比。今年前10个月,塔里木油田光伏项目发电量超11亿千瓦时。
“2023年至今,油田先后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两地建成4座总装机规模130万千瓦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执行董事雷霆表示,越来越多的生产场站正用光伏电能取代传统电能驱油采气,油田正逐步构建“油气风光热”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新格局。
“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山山有金铜、盆盆有油煤、处处有“风光”,丰厚的“家底”,正转化为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有力依托。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饱受风沙侵扰,当地人形容是“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农业”治沙项目正在为当地群众带来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这是2024年6月20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光伏产业园拍摄的“沙戈荒”光伏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现代大型机械正在沙漠边缘筑下一片片“绿色屏障”。“光伏板高度在4.5米左右,倾斜角度33度。项目设计之初,就为农业种植预留了空间。”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谢雄介绍,“明年开春,大量苜蓿就会种在光伏电站下的沙地里,做到发电、农业增收、治沙相结合。”
从风机制造到光伏产品生产,从风光基地建设到氢能布局,新疆好“风光”不仅带动产业蓬勃发展,还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鼓起腰包”。
这是2024年9月10日拍摄的夕阳下的新疆哈密市三塘湖风电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新疆东方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风力发电叶片和主机。“每个月工资7000元左右,上班离家还近。”在企业工作的博斯坦乡博斯坦村返乡大学生卡米热丁说。
该企业投产以来,不但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还为当地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仅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新能源企业就已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次。
经济发展、生态向好、民生改善……在追“新”逐“绿”的道路上,新疆的“风光”故事还在继续精彩书写。
文字记者:李自良、顾煜、杜刚
视频记者:刘兵、张啸诚、杜刚、顾煜、王洪流
海报设计:谢悦
统筹:杜宇、陈炜伟、马晶、周咏缗、邱世杰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