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镇同:诗歌与“永不知疲倦”的人生(4)
也正因如此,高镇同格外注重学生治学能力培养。学生找他问问题,他不会简单地讲一遍,而是反问学生这一知识点必备的基础问题,问着问着,学生顺藤摸瓜就主动把疑惑解决了。
“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新知识更重要。有了治学能力才能创新,否则光想着创新却不知道怎样做到,也是不行的。”高镇同说,“知识是前人提供的,个人拿来作基础;能力是个人的悟性,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新知识。实践出真知,人人做到这一点,社会才会进步。”
对于学子掌握治学能力的殷切希望,他曾作诗道:“刻苦攻读不畏难,科学实践意昂然。精琢百炼熟生巧,卓越英才智勇全。”
做善事是一种享受
“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
在北航校内70平方米的三居陋室中,高镇同一笔一画地写下这首诗,旁边是掉了漆的家具和几株绿意盎然的盆栽,颇有一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韵味。
并不是学校不重视院士,北航建好了院士楼,邀请高镇同入住,但被他多次婉拒,“大房子应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
他个人没有高消费项目,却乐善好施。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已达200万元。他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36万元,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了23万元,给《希望书库》捐献3.5万元,为印度洋海啸难民捐3万元,为江西瑞昌地震灾民捐款6万元等,并捐献120万元在北航成立“高镇同基金”,扶贫助学。
高镇同从来见不得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做善事,他讲究方式、方法,不轻易让对方有“被施舍”的感觉。
他的首位博士生、中国民航总局适航司原司长王中曾经因为家庭情况和前途未卜,萌生了退学的打算。犹豫着说不出口之际,高镇同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交到他手里。“这是法国勒马赫教授投给《固体力学学报》的稿件,主编希望我审一下。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顿了顿,他又说,“如果可以发表,就把它翻译成中文,这是有稿费的。”
王中感激得一时语塞,正是这30元稿费(当时可供一个月生活费),将他从退学的边缘拉了回来。
此举不只帮助王中解决经济困难,因王中与勒马赫的研究方向可以相互借鉴,“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演习,最能锻炼人、考验人,对王中写博士论文也会有所裨益”。高镇同说。
高镇同的学生吴鹤华因有胃病,疼得起不了床。高镇同便塞给他一个小活儿,给他开了20元劳务费,买黄油面包,保护胃表层防止磨损,并增加营养。不仅帮助他,后来还帮助了他的家人。吴鹤华是清华毕业的高才生,高镇同惜才,“不扶持一下简直太可惜了”。不只是扶持,高镇同还传授他教学方法,助他成就为一名杰出的教师。
他存有一叠30年前的收据,上面有209人次的资助记录。据他说,这只是作为一个备忘录。“这次给了这个学生,下一次给别的学生,广泛照顾一下,合理分配。”
一年春节,他收到中华慈善总会寄来的几本盖有近千人手印的收据,这已成为他最珍爱的礼品。“受资助的家家户户都能过上一个好年了,皆大欢喜。”高镇同说。
“捐给别人,怎么不借给我们点儿。”高镇同乐此不疲的捐赠引来了亲友们的不满,有人希望向他借钱创业,他忙摆手拒绝:“你办公司我不管,我这儿是救急,要是你吃不饱饭、穿不上衣,肯定优先。”
为此,他曾写道:“个人得失少忧烦,无私无畏多坦然。慈善文化天地阔,大爱无疆福寿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