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载坚守奋斗兰大扬帆再起航
110 载坚守奋斗兰大扬帆再起航
编者按
3月20日,本报头版刊发通讯《百年兰大逆势翻盘应可期》。随后,兰州大学密集组织了12场深入学院、部门的采访活动,以期多方面、多角度回应社会、学界及校友对兰大发展的热切关注。
本报记者全程跟踪了此次采访活动,从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培引”止住人才流失三方面呈现兰州大学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新方向、新举措。
■本报记者 刘晓倩
经历过辉煌、遭遇过曲折,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开创了甘肃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屹立于中国西部。1979年,改革开放,兰州大学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与中国的各行各业一起重沐春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国经历了几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兰州大学不输他人,在市场经济日益扮演重要推手的时期,兰州大学的发展曾有减缓。如今,凭借一股西北人的倔强劲头,兰州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发展建设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加入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合作组;参加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参与国防建设隐身材料的研发;计划参与“大型中微子望远镜”项目……“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传统,今天我们兰大物理人仍在坚持这一传统。”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翔对《中国科学报》说。
兰州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不仅体现在传统优势学科,大气科学等新兴学科也在为国家战略发力。
围绕国家“美丽中国”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由兰州大学牵头的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同年11月,该校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带领团队赴塔吉克斯坦,开展“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站点的选址调研,计划于2019年开始在中亚开展大气气溶胶—云—水汽的激光雷达遥感观测研究。2020年底前,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置约10个野外观测台站,建成激光雷达网络,进而发展“一带一路”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能分享中国的科研“红利”。
2018年,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站落户兰州大学,8个校级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甘肃省首批1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序列。此外,兰州大学还深度参与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引力波研究等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成立祁连山研究院、引力研究中心等机构,在相关方向组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
在采访中,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许鹏飞表示:“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实体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主动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8年,兰州大学提出了“三个主动”,把兰州大学建设的需求、国家对兰州大学的使命要求,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立足自身实际和地方发展,该校提出了在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将榆中校区周围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为生态文明与科教文旅创新融合发展的“生态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