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院:发射成功率100%(3)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12 09:02:46
浏览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龚建村表示,通过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实现了以“型号”为主向“型号、预研、专业化”并重的转变,形成了“创新、技术、工程、产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让“小卫星”轻装上阵,也进一步激发了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创新热情,提升研发效率。

2016年12月,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中科院“率先行动”首批四类机构筹建验收中,成为唯一一家全票通过的科研机构,在全院排名第一。同时,在机构改革持续的26个月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边干边改,成功发射了13颗卫星,占到机构成立以来发射卫星总数的68%。

但是,任何改革都必然伴随着阵痛,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走过的路,也曾充满荆棘。

“全体起立,重来一遍”

管理的架构搭好后,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谁来撑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血肉”?

其时,用求贤若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也想过从其他航天单位引进人才。但不少人抱着固有观念,在观望犹豫,真正愿意来的不多。”回忆起当时的“人才荒”,人力资源部部长陈鸿星仍感慨不已。

从其他单位引进人才的路子被堵死了,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所有员工“全部起立,重来一遍”,同时面向社会广招人才。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议论声、质疑声充满了整个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我想挑战一下新的岗位,可以吗?”

“我工作年限少,想竞聘更高的职位,可以吗?”

“我在这个领域很有想法,但是缺乏经验,可以吗?”

……

“可以!只要你有志向、有才能,我们都欢迎。”在重重压力下,领导班子始终坚定不移。

效果立竿见影。30个空缺的中层岗位,收到了近一万份简历,应聘者中除了中心的职工,更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员工、航空航天系统的骨干人才。

办公室主任边哲就是一个“外来户”。他从外企跳槽来到工程中心质量部,在2014年的那场改革中,通过竞聘成为办公室副主任。“能者上,庸者下,这里没有论资排辈的想法,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地干。”他说。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从2014年之前招不到人的尴尬境地,到各类人才各显神通来这里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创新活力被再次激发出来。

如今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尽管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依然能够从容应对,这在科研管理部部长程睿看来恰恰要归功于改革的红利。“几乎每个科研人员都经历过两三个完整型号的任务,再打硬仗,我们也不怕了。”

更重的担子也交到了年轻人的手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采取以老辅新、老中青相互协作的大兵团作战方式,让很多刚刚进入“小卫星”的年轻人承担卫星研制任务,有经验的老同志负责保驾护航、传经送宝。

一般而言,培养一个主任设计师需要许多年,但在这里,不少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就有机会担当起主任设计师的重任。

2012年,李绍前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北斗卫星研发团队。这里工作忙到没有双休日,可当看到自己的设计思路真的会用在卫星上,还随卫星上了天,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2016年,他通过竞聘当上了卫星主任设计师。“通常,没有副主任设计师经验的人是不能担任主任设计师的。”他感慨道,“但是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给予年轻人机会,让我们勇于试错。”